本报讯 近来,咸阳市有关部门对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总量依然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流失现象严重,影响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咸阳市现有非公经济组织12.1万个,主要产业有医药、纺织、食品加工、煤炭、建材等,员工总数61.43万人,中技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5.55万人;从事专业技术生产的人才4.7万人,经营管理的人才8000多人。从外省市引进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3286人。该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结构日趋合理,作用发挥日益充分,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各类人才对企业发展支撑作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虽然该市非公有制企业中人才总量较前几年有大幅度增加,但与东部、南部等发达地区、及与西安相比,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还相当短缺,发达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各类人才比例已经达到职工总数的30%—50%,而咸阳不足10%,特别是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更为短缺。
人才队伍结构依然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具有初级职称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依然严重。抽样调查,非公有制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达70%,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2—3年,最长的也不过5年。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都是通过“招、挖、引”等“拿来主义”方式进入企业的,各企业对现有人才进行的培训、培养大部分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人主观意志,培训方式上缺乏科学的培训手段,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陈旧模式上,缺乏整体的长远规划和现代的方式方法。
业业内人士认为,在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只有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的调控管理、企业能动意识及人才本身这四个主体“和谐”一致,才能达到“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的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