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毛乌素沙漠腹地,笔直的柏油路两旁偶尔能看到已经投产或正在建设的气井。在蓝田白云的映衬下,黄色的采气井格外显眼。但是,一路上我们所见的无论是气井还是集气站,都好像孪生兄弟,从颜色、结构甚至到周围绿化带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这就是长庆采气二厂实行标准化建设的杰作。
在采气二厂厂长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第二采气厂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图”,厂长李天才用激光笔在图上“指点江山”,详细讲解着二厂这几年气田的生产、建设情况。今年的主战场在苏东区,仅这里计划要打气井240口井,现已打了215口井,计划投产气井300余口,企业每年要保证递增10亿立方的气,到2011年,我们厂年生产能力将突破100亿立方米,其中自营区块70亿,合作区块30亿。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措施之一就是实行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指的是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和数字化管理。据了解,目前在采气二厂所开发的苏里格东区,所有气井和井站在建设时采取统一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小到周围绿化带树与树之间的距离都有统一规定。而老气田也在逐渐向标准化改进。
位于内蒙古乌兰陶勒盖镇的苏东52-64号井是采气二厂苏东地区众多气井中很普通的一个。在这里,记者看到平整的土地上立着一个黄色的采气井,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有一个数据无线传输设备,通过太阳能板聚集能量,提供60瓦的电力,以保证气井相关数据能及时传输到厂里的生产中心监控处。同时,通过远程遥控技术,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就可以控制气井的开关,提高了安全系数。
李厂长告诉记者,在苏里格东区,他们将数字化建设纳入了苏里格气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自动录入、方案自动生成、异常自动报警、运行自动控制、单井自动巡警的生产管理模式。而在老气田,厂里已经拿出了整体改造方案,筹措了1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电子巡检系统、单井远程采集与控制系统等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采气二厂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但提升了气井管理维护的安全,还把更多的工人从巡检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生产工作。
在苏东1号集气站,红色的鸡冠花,黄色的菊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无论是控制中心办公室还是员工宿舍,规划都井井有条。所有的标示牌上,用汉、蒙两种文字进行说明。苏东区工艺组负责人邹远军说,他们苏东所有集气站都是一模一样的,到了一个站,就等于去了所有的站。
据介绍,这个集气站的工艺安装只用了不到20天就完成了,而以前要至少40天的时间。那么,一前一后的差距咋这么大呢?采气二厂产能建设项目组经理王斌回答说,那就是采取了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施工的原因。他说,这个集气站的很多设备零部件都是预先生产、焊接好的,等到土建一完成,就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把预置好的设备安装起来就可以了,节省时间。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气井施工上。以前,现场安装一口井需要一两天时间,而现在把预置好的设备现场焊接,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口井,一天能装五六口。以前,冬天无法野外作业,员工没事干,往往一口井打到第二年才能投产,造成施工前松后紧的状况。而现在,冬天在厂房里先预置设备,一口井投产时间缩短了近半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打一口井,当年就能有收益。预计,今年苏东区将投入生产300多口井,按照一口井日产一万方天然气计算,一年10亿立方气是可以保证的,为采气二厂实现100亿的目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长庆油田公司提出“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规划,采气二厂的标准化建设正是响应了这一规划,适用于大规模的油、气田建设。一路上,每到一个井区,李天才厂长都会对井站的负责人再三叮嘱,做好设备的过冬防护工作,以免因为低温造成设备、管道的破裂,影响生产。句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一位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责任感。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牛柊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