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通州、顺义三区交界处,一个打工文化博物馆成立了。里面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务工证暂住证和民工笑脸,还展示了孙志刚案。馆长兼讲解员是一个来自河南的打工者,他要“自己来记录自己的历史”,而不要“别人来代写甚至改写”,物品来自工友的募捐。(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诚如网友所言,在中国一部现代城市的繁荣史就是一部打工者的血泪史,充满了血汗和压榨。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之后,记录打工者血泪史的呼声此起彼伏。2005年,有网友建议在深圳设立“暂住人口节”,今年4月底,深圳率先开放了中国首家以外来劳务工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家由打工者自发组建的打工博物馆在北京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打工者开始“自己来记录自己的历史”。
对打工者乃至国人来说,这两家官方与民间博物馆的成立都是历史性的一刻。在这里,暂住人口的奋斗史和他们的历史贡献,将被鲜活地保存下来;在这里,诸如孙志刚之死与阿星杀人之类的事件,将被历史所记录,为后人所了解;在这里,那些因为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工伤事故多、超负荷加班、拖欠劳动报酬等对暂住人口造成的侵害,将成为决策者们的借鉴,并促使全社会为消灭暂住人口这一社会现象作出努力。
与深圳的专题博物馆不同,这间博物馆是打工者“自己来记录自己的历史”。在深圳那间博物馆里,劳务工们“幽暗窄小的宿舍”却又“充满生活情趣”,林林总总的展品主要是当年劳务工留下的手工画、情书、日记、家信及送给情人的自制礼物,还有他们为寻觅爱情而设立的“情感留言板”等,据说“集中体现了劳务工们的五彩生活”——这间博物馆的展品虽也能反映打工者的生活,却是被选择的、是被美化的、是被代言的,并不能完全反映打工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法国著名史学家、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说“在我的意愿中,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打工者的历史应该由多种声音来记录,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应该有多种声音——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也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政府和媒体的记录,也应该有患者、学生、购房者的声音。唯有“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我们才能真实记录中国的历史进程,从而“以史为鉴”促使中国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刘易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