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位于乌审旗北面的石化创新区,新建好的苏里格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展现出现代化的魅力,走进指挥中心的大厅,20台监控终端机排成两行,墙上由20块42寸屏组成的苏里格气田集数总图大屏幕不时显现苏里格气田各个处理厂、井站的全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负责调试的地质工艺所副所长任振江介绍,这是苏里格气田进入全面开发的重点工程,工程总建筑面积约94583平方米,7月15日就基本调试好了。说话间,他调出了我刚才去过的第二天然气处理厂,记者清晰地看到了生产的场面。
据了解,苏里格气田经过几年的开发,确立了“技术集成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市场化”的工作方针,形成了“5+1”、“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的管理体系,配套了十二项适用的新技术,使苏里格气田开发大见成效。创造出了国内“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奇迹。钻井周期由原来平均45天缩短到平均15天左右;集气站建设周期由110天缩短到50天。
记者采访厂长余浩杰、书记谭中国时,也感到了快节奏。厂长余浩杰说话的频率特快,我这多年从事采访工作的“老记”,根本来不及记录下他的谈话内容,不时多次让他重复刚讲过的内容。
厂长余浩杰、书记谭中国轮番向我介绍:苏里格气田2006年底,日产达到100万立方米,2007年日产1000万立方米,2008年7月中旬日产达到1500万立方米,到2008年底20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产能为33亿,今年能达到66亿,实际已有80亿的生产能力。我们提倡高效,简洁,实用的工作方式,工作节奏快,低成本运行。打造“科技、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大气田。在管理上实行扁平化管理,依托社会,发展市场化。今年工作量大,计划打235口井,建产9个亿,实际已打301口井,建产13个亿,年底估计能完成400口井。目前在对桃2区块和苏西区块进行开发,为明年建设打基础。苏里格气田将共建5个处理厂,天然气产能达230亿立方米。
厂长余浩杰形容这里大干的场面为“静悄悄的大会战”。他说,很多员工都不愿去西安,想留在一线基层。
谈到建井的模式是什么时?余浩杰说,将大面积推广丛式井,苏14和桃2区共140口丛式井。建井速度提升,从以往的30到40天,到现在的13天16小时,控制在20天之内,打井深3600米。使用2代的气动阀,3代的电磁阀,天阴也不用充电,可连续使用12天……
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是短促的,余浩杰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与工作进度有关。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也打来电话,询问指挥中心调试进展情况。余浩杰接电话出去的过程中书记谭中国又接着向我介绍情况,此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他们明天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不忍心再打扰厂长和书记,只好告辞。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该厂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厂长王晓明是我去年采访时认识的,他当时是项目负责人。进厂门,关手机、穿上防静电的工作服、带上安全帽、接受完安全教育专题片方能进厂。王晓明告诉我:这个厂是去年4月18日开工,6月27日建成投产的,年处理天然气能力50亿立方米,日产气800万立方米,满负荷是1500万立方米,建设速度创了全国之最……
速度、还是速度。2008年7月1日,苏里格日产气量突破1500万立方米,并具备了年处理天然气80亿立方米的能力,2007年11月15日苏里格气田日产气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在不到8个月时间内产量提高了50%;苏里格气田日产气量在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100倍。按照建产计划,2010年苏里格气田产气量将达到100亿立方米,2013年产气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生产气井超过1万口。
今天苏里格气田呈现出一片繁荣生机的新景象:一条条管道快速延伸,东输京津冀,南下豫苏沪,西送陕宁蒙,连通四海,惠及八方,造福万民。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牛柊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