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英·
秋日的阳光温暖地照着大地,阵阵风儿徐徐吹过,家住澄合局王村社区梅苑小区70岁的胡辛家大爷,午饭后与几个老友神情悠闲地坐在花园中凉亭下,一边海阔天空地聊着天,一边眯缝着眼睛尽情享受着和煦的阳光。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歌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把李大爷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三十年前艰辛的岁月,听着这首歌曲,看着小区耸立的幢幢洁白的楼群,李大爷及其老友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三十年前艰苦岁月不时在胡大爷脑海中闪现,进入花甲的李大爷抽口烟沉思片刻说:“1970年,刚从内蒙古大草原来到陕西时,在租住民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一家就在离单位不太远的沟叉子里依山自行挖起一个土窑洞,作为我一家人生活休息的场所。进入狭小的土窑洞内,四周除了两三个装衣服的柜子和冬季取暖的煤炉子外,窑洞中间只有约四平方米见宽的活动地方,然后就是一个由砖和土坯砌成的大土炕,土炕上面摆放上一张小方桌,就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窑洞外再垒上一道土院墙,一家七、八口人就居住在这缺煤少电的土窑洞里。现在我老两口搬进了这86平方米的单元居室,楼前楼后花草萦绕,环境优雅舒适,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利益,真是说也说不完。”
话匣子一打开,胡大爷的老友68岁的张正启老人磕掉烟袋中的烟灰说道:“那时候的居住条件苦啊,墙体是土墙砌成的,不成样的几件家具是家具摞家具。炕角四周还不时钻出蜈蚣、臭虫等小虫子,只能不停地喷药。平常没什么,可逢年过节来了客人,家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小孩子撵到院子里玩,大人们就一律脱鞋上炕,炕上坐满了,就只好站着聊天。看看现在这一幢幢粉刷一新的楼房,能住上漂亮的楼房,那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啊。”
同样有此经历的石来顺老人在谈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时说:“刚到陕西没三年,矿务局就相继建造了窑楼,我们一部分职工家庭就陆续搬进了宽敞的窑楼。那时,别提我们心里有多高兴啦,不用再吃窖水,小区还有了公共厕所。”随着澄合矿务局、王村社区的建设发展,拆除窑楼,改造单元楼,相继建造了水电暖设施齐全的单元式楼房。虽然我现在退休了,我也有幸分到了楼房,成家的儿女们也有了自己舒心的住所。我们的小日子是越过越好喽!”
凉亭一旁,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70岁的许培荣大妈开心地说:“一出门就是花园,咱们现在的社区,都快赶上皇宫的级别啦!”听到这句话,大家欣然大笑。尽管是一句玩笑话,却表达出社区居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印证了改革开放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今,小区道路宽敞整洁,楼间绿化带四季长青、百花绽放,凝聚着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企业文化灯箱、牌板、文明提示语装点在小区主干道、社区街道两旁及楼间草坪之中,整个社区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祥和的和谐景象。 (王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