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热的说亏,买热的喊贵”已成为供热领域的一个“怪圈”。有关人士认为,这一“怪圈”恰恰反映出当前供热市场化面临的诸多问题。
听证会上“企业说亏、居民喊贵”
我国最冷的省城哈尔滨市居民供热煤热价格联动听证会近日召开。这里供热期长达6个月,每年10月20日就开始全面供热,直到次年4月20日。市供热协会代表全市供热企业提交的《关于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供热实行煤热价格联动的申请》称,燃料费上涨一项就导致每平方米供热使用面积增加成本10.24元。加上水、电费等上涨因素,供热成本增加12.22元。这使全市供热成本支出增加近11亿元,供热企业无力承担,正常运营将受到严重影响。为确保城市供热安全、正常运营,需要及时调整供热价格。供热企业建议,每平方米调价9.22元。
此次听证会共有33名听证代表,其中有17名消费者代表,5名经营者代表,以及来自人大、政协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相关部门代表。他们表示,热价调整应充分考虑哈尔滨市的经济现状和百姓的收入水平,昂贵的热费价格会使居民难以承受。
“供热怪圈”反映供热市场化诸多矛盾
最终听证代表的呼声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经哈尔滨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在供热企业消化煤价上涨因素20%基础上,按每平方米使用面积计算,居民住宅由政府财政补贴供热企业1.34元后上调5.8元。
事实上,哈尔滨听证会上“企业说亏、居民喊贵”是许多热价调整听证会上共同的声音。今年,许多北方城市相继调整热价,听证会上,一方说亏,一方喊贵的事并不稀奇。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供热市场化矛盾的一个真实写照,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两大问题导致的。
一个问题是热费成本怎样算。在北方城市,“供热成本到底是多少”是许多居民关注供热的一个焦点,他们期待热费成本能真正透明。省内一些城市取暖期并不比哈尔滨短,供热费用却可以比哈尔滨低,这说明供热企业的成本计算难以让人认同。
还有一个问题是热怎么卖。在众多消费者看来,既然热是商品,就应该按量计价、优质优价,多用多花钱,少用少花钱,而目前的供热计费方式与商品比相去甚远。
供热市场化,政府要有大作为
作为商品,应具备可选择性,然而供热缺乏竞争、高度垄断。哈尔滨一位退休职工说,供热企业垄断经营,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由于没有竞争机制,官商作风严重,人浮于事、跑、冒、滴、漏的现象普遍,造成供热成本加大。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便是热费成倍增长也不能使冬季供暖达到良性循环。
采访中,有关人士认为,政府在这些方面应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改革的进行,从深层次上解决供热问题。 (高增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