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目前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特定群体。和父辈相比,他们多半是在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到城市打工,有的甚至一直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里长大。目前,农民工已经基本完成了代际转移,即保持传统农民固有特征的第一代农民工正在消退,而新一代农民工正在快速壮大。据调查,目前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8.6岁,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6.7%,25岁以下的占到了45.6%,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农民工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体。
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已有较大提高,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但也主要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范畴,而就业所需的各种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严重不足,致使其劳动技能普遍偏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严重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十分被动。长此以往,不仅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给会受到严峻挑战,而且,也会造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尖锐对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显示,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报告显示,青年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成才研究所所长刘俊彦说:“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对于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越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新生代的农民工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向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因此,工会组织必须把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实现,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工作中必须更新思路,在农民工培训及提高农民工素质上推出新举措,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展望未来,做出长远规划和安排。
工会提升农民工素质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工会网络体系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企业四级工会网络体系。工会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体系,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农民工,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为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打好心理基础;
其次,工会要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项目,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同时带动更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劳务输出地应建动预备制度,先行培训务工人员。不管哪一级、哪个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才能领取“出门证”,以增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竞争力。另外,劳务输入地应当把农民工的培训纳入有关技能培训计划和社会公益性培训的范围,并继发挥输入地工会现有教育资源和文化阵地的作用,办好农民工培训学校,免费为农民工提供“订单式”培训,搞好农民工就业技能和安全卫生等培训。
第三,要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提高农
民工的综合素质。工会应发挥其组织力强、覆盖面广、贴近农民工生活等优势,以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意识,加快农民工融入工人阶级队伍的进程。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和谐文化,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确立文明进步、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将贯穿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鉴于目前处于边缘状态的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又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既要工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引导,更需协调和发挥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总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长期理解、关注和不懈努力。 (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