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产量由115万吨到403万吨;由亏损179万元到盈利6812万元;税金由197万元到1.2亿元;固定资产由1.3亿元到14.25亿元。
从1978年到2007年,韩城矿务局用数字诠释了跨越的纬度,用对比完成了30年改革的裂变曲线。
风雨改革路
回顾改革历程,写在韩城矿务局党委书记苏满天脸上的是凝重。沿着扩大经营自主权、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改革路径,韩城矿务局先后推行了扩大基层二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随后,兼并了西煤仪、渭煤专,实施一系列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措施。
韩城矿务局刚刚迈开了制度创新的步伐,不曾想却走进了历史上最困难的岁月。特别是1998—2000年,企业产品卖不出去、职工工资没钱发、铁路运费交不起,矿区经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还伴有残酷的一面。
2000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韩城矿务局实施了债转股,与信达、华融公司一起发起成立了韩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减轻了企业负担。对资源枯竭的马沟渠矿、燎原矿实施了政策性破产,运用贴息贷款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终于使企业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成立后,韩城矿务局改革了供应体制,推行了现代物流管理,加快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将公安系统进行了列编分离,将所属中小学移交地方,对医疗卫生进行统管,促使企业轻装参与市场竞争。
今天,韩城矿务局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坚定地走上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
发展生产力
今昔对比,韩城矿务局局长党会才感慨万千。改革开放前,韩城矿务局生产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炮采,机械化程度非常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后,韩城局着力改变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努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特别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机械化程度在西北地区是非常先进的。桑树坪矿曾经被誉为“西北一枝花”,受到了省和国家煤炭部的表彰。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井下地质条件的恶化和开采深度的增加,韩城局综采机械化纷纷下马。经过10年左右的实践和思考,韩城局充分认识到发展机械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集团公司成立以后,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韩城局把发展机械化重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象山矿井上了一套综采放顶煤工艺,使象山矿井产量迅速突破了100万吨。象山矿井放顶煤技术的成功实践,坚定了矿务局发展机械化的决心和信心。接着,综采、综掘、高档普采相继上马,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3个大型矿井加上正在建设中的张家峁矿井以及刚刚开工合资建设的龙门煤焦化公司。预计到2010年,韩城矿务局原煤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销售收入将突破40亿元。
改革在继续,发展无终止。
尽享改革成果
在象山矿,一位老职工正在整理衣柜,明天他就要退休了,谈起30年间的变化,老师傅连声就是一个好字。改革开放前,职工收入最高是1978年,一年也就不到700多元。这些年,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我拿了近2万元,听说人均收入达到17000多元,是1978年的20多倍。
韩城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唐建生表示,预计今年全局职工人均收入可达到26000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位曾经的工会主席,对于职工的生活状况如数家珍。改革开放前,韩城局建有马沟渠、象山、上峪口、下峪口、桑树坪平硐几个矿区,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山脚下、半山腰、沟塘边或搭建的临时房中,工业区、办公区、生活区几乎不分,矿区生活福利设施不全,职工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改革开放后,韩城局加快了生活福利设施建设,职工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到目前为止,职工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人均12平方米。随着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工程的完成,预计到2010年职工居住面积将超过人均15平方米。改革开放前,韩城局养老、医疗、住房等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实行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切身利益得到较好维护。坚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领导干部与贫困职工交友帮扶、金秋助学等活动,保证了贫困职工有饭吃、子女不失学。坚持每年召开职代会,积极实行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努力使职工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职工生活水平从来没有这样高、居住环境和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从来没有这样好。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