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洋灰场”到现代企业

蒲白矿务局尧峰水泥有限公司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侧记

2023年10月08日

一位曾在蒲白矿务局任过职的退休老领导在参观完尧峰水泥有限公司的生产区后,无限感慨地说:“我没想到,弹指一挥间,洋灰场就变成了现代工厂,矿务局改革发展的步子就是快呀。”其实,对于水泥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在此工作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水泥工人了。

昔日露天操作 今朝现代厂房

小李1994年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了水泥厂矿山车间工作,当时的矿山车间仅有两台露天的小破碎机,全靠人工搬运毛石到机口破碎,遇到下雨,工人就放假休息。1999年的时候,矿山车间才有了能够避风挡雨的厂房,但因设备简陋,工人整天在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岗位工打扫卫生时如果不停机,就什么也看不见。后来虽然收尘设施有所改进,但效果不佳。2007年底,公司进行大的技术改造,更新了矿山车间所有设备,操作室也安装了铝合金门窗,现在去车间,再也看不到工人戴口罩、蒙头巾的景象了。不仅矿山车间如此,当时的制成车间因为没有原料库,粉煤灰和石膏就堆放在露天场地,工人经常是顶着烈日或者冒着风雪破石膏、推煤灰。2003年扩建3#水泥磨时,盖起了能够储存原料的圆库。现如今,工人坐在有空调的操作室里,轻轻按动一下按钮,通过微机就能调配好需要的原材料。

技术改造支撑企业腾飞

为了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蒲白矿务局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水泥厂开始施工建设窑外预分解回转窑生产线,即现在的3#窑。2001年投入使用后,3#窑产量是八十年代建造的1#、2#窑的6倍,质量也比1#、2#窑高出两个等级,为身处市场经济的水泥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原有的规模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07年底,尧峰公司又对3#窑进行了扩能改造。目前,3#窑已成功达产达标,熟料日产量也由原来的700吨增加至1200吨,不仅满足了水泥生产的需要,多余的熟料还向市场出售。窑系统不断升级后,生料系统在1999年扩建的立磨已不能满足熟料生产的需求,于是在2006年,矿务局又投资建设了一套当时最为先进的立磨系统,这项工程仅仅用了79天时间,创下了尧峰建设速度,也创造了尧峰技改工程的奇迹。从1998年至今,短短十年时间,尧峰公司不论是规模、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陕西名牌、国家免检、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一个个烫金的奖牌,西汉高速、延安广电大厦、西安唐乐宫……一项项重大的工程,都见证了尧峰不凡的发展历程。

老工人眼中的新工厂

一位在2003年企业改制时退休的老工人来到以前工作过的地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办公楼广场绿树成荫、厂区道路干净整洁、生产车间窗明几净、设备漆光铮亮,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家用电器被摆在了一线工人工作的地方,工人自带的班中餐再也夏不怕馊、冬不怕凉了。最让他耳目一新的,是各种企业文化牌板和安全警示牌,无论走到哪里,制作精美的灯箱牌和温馨的安全提示,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文的进步和素质的提升。

经过不断的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水泥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只有二十几人的作坊式小厂变成现在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新型工厂,这期间,水泥工人不仅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解放和洗礼,更享受到了企业改革发展给人们物质和精神带来的巨大成果。 (周亚茹)

上篇:女工争上选煤楼
下篇:深入陈家山煤矿察民情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11/20081118M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11/18/28369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