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金
白手起家,及至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一直到最终沦为犯罪分子。在这条从创业型国企掌门人沦为贪腐分子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的,王效金算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然而,在这条道上走到黑的,并不仅只王效金一人。双轮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刘俊卿、金蟾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西才、皖能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绍仓等多名创业型国企掌门人,都有着类似的轨迹:任职之初,带领员工打拼多年,把地方小企业打造成知名全国的大型国企,不幸的是,成就了一个企业,其个人却走上了贪腐之路。究其原因,监督缺位下的国企掌门人集董事长、总裁于一身,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人也就栽倒在了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理儿上。
安徽多个创业型国企掌门人先后落马
得知王效金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后,亳州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感叹:“虽然王效金毁在了自己的贪欲上,但客观来说,古井集团发展到今天,王效金功不可没。
此言不虚。作为古井集团灵魂人物,王效金曾有“中国酒界第一人”的美誉,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王效金曾任原亳县古井酒厂厂长、亳州古井酒厂厂长、亳州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正如王效金案主审法官所言,王效金从基层逐步走向领导岗位,带领员工努力进取,使“古井”从一个资产千万余元的县城小酒厂变成了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大型集团公司,为古井集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井集团及其掌控的公司从崛起到王效金接受调查,企业一直由其领导和控制。然而,人到中年的王效金却在光环与美誉的包围下,迷失了自己。法院审理查明,王效金受贿计人民币507万、美元67万余元、港币5万元。
与王效金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双轮集团原董事长刘俊卿、皖能集团原董事长张绍仓、金蟾药业原董事长尹西才等人。以尹西才为例,他原来是淮北矿务局林业处处长,领衔创办了国有企业。金蟾药业因研发新特药成功,成为淮北市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在他任职的9年中,该企业从原来的靠财政拨款吃饭,固定资产仅有420万元,发展到后来的1.32亿,经营总资本也由670万元增长至1.8亿。然而,在企业成长壮大的同时,尹西才走上了犯罪道路,被法院以贪污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两罪并罚,判处死缓。
监管缺位下的私欲膨胀
不论是尹西才,还是王效金,这些创业型国企掌门人在创业之初以及企业有所成就后,都或多或少有些官方背景。比如王效金曾为亳州市政协副主席,刘俊卿曾任中共安徽省涡阳县委副书记、亳州市人大财经委主任等职务,尹西才系淮北市矿务局林业处处长,张绍仓则担任过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处长。
尹西才被判死缓后愤慨感言:“(办企业)单位给我什么了?我现在留下的是多少?看到我拿的,没有看我贡献的。”这些话表达了也许并非尹西才一人之感,也暴露了一些创业型国企掌门人的真实心态。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创业型国企掌门人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创业之初,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经济能人拥有不可置疑的决策权,以便能在市场大潮中拼搏生存。随着企业发展,这些企业“一言堂”、家长作风日重,最后发展成为独断专行,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国企掌门人最终走上了贪腐之路。
现代经理人制度势在必行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王效金从一个国有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人民信赖的人大代表、政协副主席蜕变为一个触犯刑律之人,从公仆到贪官只是一步之遥,值得深思。”王效金判决书最后一页的法官寄语,意味深长。作为古井集团核心领导者,王效金在贪欲中迷失的同时,还因自身行为失范、管理无方,使得古井集团管理层其他10余位高管也走上了贪腐之路。
一位国资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当前体制下,尽管减少执行层的经理人与决策层的董事会交叉是大势所趋,但仍难度很大,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既成利益格局。尤其是有些国企主要领导人职务任免牵涉到组织部门、国资委等多个部门,国资委必须向组织部门请示。因为涉及到国资委、组织部、地方党委等多个部门,落实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分开工作往往会被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程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