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1958年生,满月来到一户姓牛的养牛人家,早年养过牛,刷过瓶子,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做到伊利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免职,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2004年蒙牛赴港上市,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短短几年,蒙牛从中国乳业的1116位上升至第2位,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获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998年,被老东家伊利夺了兵权的牛根生,人生之路又开始变幻莫测。
“你多大了?”“40岁。”“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安排下岗的。”对方笑着说。
牛根生说,他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乳业,自己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人家不问你的经历,年龄超过40岁根本没人要。
牛根生被免职,伊利安排他去北大学习的时候,原来他用过的一帮人也纷纷被免了职,“他们一起找到我说:我们这些人,年龄也不小了,怎么办啊?你带领我们重新闯一条新路吧。”
想到自己和一帮兄弟的落魄,牛根生又来了一股子牛脾气,一种“扯大旗”的胆识和气魄。1999年牛根生卖掉他和妻子的100万伊利股票成立了蒙牛,新公司前途未卜,但是竟然有300多名伊利的生产、销售、技术骨干倒戈,自愿追随牛根生创业,而且很多人借钱都要来支持牛根生,蒙牛的注册资本几个月后猛增到1300多万元。
牛根生的人格魅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其秘密竟是牛根生喜欢“散财”。在伊利他最高年薪达到108万,他经常拿出来给大家“分钱”。因为业绩突出,伊利早年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一辆好车,他却买了4辆面包,他和副手每人都有了一辆车。牛根生的信条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他把“散财”发挥到极致的是将自己接近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出,设立“老牛专项基金”,牛根生希望基金能在教育、医疗和三农等方面发挥作用。
牛根生是一个有着大胸襟大格局的企业家。他说,“蒙牛和伊利是兄弟,应相互促进,把统一战线做大了,行业内部规矩了,对自己的发展也有好处。”抱着这样的心态,牛根生从蒙牛产品的宣传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的第一批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这样既是谦虚,又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将蒙牛的品牌打了出去。
牛根生说,蒙牛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看清楚了环境和自身的关系:“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想收入,合作伙伴为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所以创业之初,我就宣布了蒙牛的‘纲领’——以股东、银行、员工、伙伴、顾客五方的利益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赢格局’。” (梅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