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优势,按照‘三个转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由单纯的能源开发向能源化工的转型。
2007年,陕西省属企业原油产量1984.75万吨、合成氨140.56万吨、烧碱29.02万吨(折100%)、电石119.96万吨、甲醇96.19万吨、聚氯乙烯24.67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28.7倍、5.3倍、17.1倍、47倍、1005倍、73.8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532.16亿元,比1978年增加707.3倍。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陕西省二甲醚、丙烯等产品崭露头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形成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集群。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的陕西省尤其陕北地区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2万亿元。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685亿吨,居全国第三位;石油探明储量12.3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858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陆地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岩盐探明储量8800亿吨。而且这些矿产资源组合配置好,为世界罕见,被称为中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省累计投入约400亿元,形成每年4000万吨原煤、30亿立方米天然气、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
但当时仅仅是挖煤、采油、输气的能源开发,缺少化工,产业链条非常短,煤(油、气)头大化尾小。全省化工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甲醇和聚氯乙烯年产能改革开放初期分别仅为957吨和3300吨,石化行业年产值不到2亿元。陕西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海峰说。
1998年7月,原国家计委批准陕北榆林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焕政说,我们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考察,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02年10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建议》,建议能源输出与就地加工并举,走‘三个转化’的路子。
在这个建议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首次提出了‘三个转化’的概念,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按照这个思路,陕西省通过能源资源产业整合、组建企业集团、大规模招商引资等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如今,陕西省初步形成了原煤—兰炭—电石(或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甲醇—低碳烯烃(或二甲醚、或醋酸—醋酐、或煤制油)煤化工产业链,天然气—化肥或甲醇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以及原盐—烧碱、聚氯乙烯等盐化工产业链。
2006年6月30日,被誉为陕西化工‘航母’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前者的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延长油矿,将欲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后者成为陕西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
在较短时间内,两大化工‘航母’启航了,逐渐由能源开发转向能源化工产业。据了解,延长石油实施‘一元为主,多元支撑’的发展战略,在经营油气主业务的同时,积极向油、气、煤、盐、化一体化综合利用及装备制造业转变。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煤业化工集团确定了‘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思路,着力打造集煤、化、电、路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重点发展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产业。2007年,该集团完成投资118亿元,1,4-丁二醇,合成氨、尿素及联产甲醇,二甲醚、醋酐联产醋酸及配套甲醇,煤制烯烃以及聚氯乙烯等煤化工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尽管如此,陕西省由于长期以来缺少‘三苯’、‘三烯’基础性化工产品,目前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塑料等一些领域的产业链仍较短。面对日趋枯竭的石油资源,陕西省提出了建设煤化工强省的目标。‘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甲醇年产量将达到600万吨,按照‘三个转化’的发展规划,其中80%将生产烯烃或转化为其他化工产品。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化工学会理事长、原陕西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长贺永德说。(李军 薛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