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浅谈以人为本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2023年10月08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从规模、总量、内涵、潜力等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坚持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民心,作为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制定计划、安排规划、组织实施的基本准则。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接近科学发展的过程,任何具体的发展过程都是科学发展因素与非科学发展因素的统一,都同时包含着科学与非科学两种因素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倡导的科学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概括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按照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吸取了过去曾离开发展这个硬道理,片面搞斗争哲学的教训,要求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搞改革。因为只有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才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整体前进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保障。任何离开发展,背离发展,甚至损害发展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在必然结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任何发展都是人本身的努力奋斗,都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实现的过程和综合结果。没有人的参与,没有人的积极努力,没有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根本没有可能。

对社会以及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来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尽全力鼓励、宣传、支持、组织人民按照科学的发展理论创造伟大的发展业绩。努力体现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与主导作用。

以人为本,是以任何一个人,以全体人民为本。特别要顾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与基本权利。充分保障和发挥弱势群体的特点优势,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尽可能全面自由的发展,展示尽可能充分的个性特色和聪明才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力强大而持久不衰。同时也要充分保障发挥强势群体的聪明才干。发挥知识分子、管理阶层以及各类创业人士的创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健全的社会体制。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社会本身就是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进步发展本身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因素全面协调的互动过程,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都会损害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性,造成对发展事业的严重损害。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防止和克服任何有损发展整体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进步,使这些全面的进步充满持续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社会发展内容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方法方式的统筹性。尽量统筹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兼顾各个方面的现实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共促发展的繁荣局面。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科学发展思想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不论对发展理论还是对发展实践都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跨入新的阶段。为了确保我们的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取得持续不断的伟大成就,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每一步发展实践。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进入四季度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为此,国务院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为动力,确保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协调增长。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再实践、再丰富,只要我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凝聚全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指导下,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办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渡过暂时的困难,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马建兴)

上篇:咱的火车头——邓景红
下篇:怎样提高煤炭企业新闻宣传影响力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11/20081125M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11/25/28397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