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在似乎已成为一个前缀,什么东西前面都可以带上它,大有无物不可“山寨”的势头,像山寨服装、山寨食品、山寨明星、山寨一条街……
“山寨”也是反垄断
“山寨”从“山中营寨”“山村”的本意,现在已变异为“克隆”“草根”等新意的代名词。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此外“冒牌”(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
几乎无一例外,被“山寨”了的都是响当当有名气的行业、公司或品牌。拿它最先风靡的手机和IT行业来说,虽已不是什么高技术的产品,还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要高价,岂能不被“山寨”?“山寨手机”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正走入“山寨时代”。从MP3到液晶显示器,从笔记本电脑到冰箱,面对市场上向来尊贵的高科技产品沦落到“白菜价”,多少人在拍手称快。
央视“新闻联播”记者调查发现,专门经营山寨手机的市场已颇具规模。山寨手机还真有魅力,多标注有“超长待机、双卡双待、数百万像素摄像头”等高级配置,甚至还有诸如低音炮、单反镜头、游戏手柄等附加功能。
消费者早就对各种形式的垄断深恶痛绝,可是又奈何不得。追捧山寨,就是一种无奈的反制。
山寨是一种娱乐文化
山寨显然已经不仅是模仿产品,民间的欲求、自娱自乐都通过山寨版本得到释放。有人评价说,“山寨”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山寨版的《红楼梦》《百家讲坛》《纽约时报》都来了。
央视介绍山寨现象时说,“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中国青年报》时评认为,“山寨”一出,众望所归。之前流行的无厘头文化,包括网络流行的雷文化、囧文化,现在都被归到了山寨文化这杆猎猎作响的大旗之下。作为和草根精神画上等号的山寨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在民众心理不断变得成熟和理性、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得到消解的那一天,才是山寨文化寿终正寝之日。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认为,38.9%的公众赞同“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体现。39.9%的人认为“DIY(自己做)”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29.3%的人认为“个性”是“山寨文化”的核心,21.8%的人认同“山寨文化”也是追求个性的体现。
针对“山寨版春晚”,《广州日报》时评认为,从导演、演员、观众乃至节目的形式,无不深深打着草根的烙印。这种群策群力和互动性,更让“山寨版春晚”每一个毛孔里都流露着亲切。
对待“山寨”要疏不要堵
自然,山寨现象也有“原罪”,它有可能涉嫌盗版,侵犯知识产权。在欣赏它的便宜时尚的时候,质量、安全仍然堪忧。从copy到超越,山寨之路到底还要走多远?
对于“山寨文化”的将来,《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56.8%的人看好“山寨文化”的前景,超过半数公众(56.9%)认为应该任其发展,19.0%的人认为应该制止其继续蔓延,还有24.1%的人觉得“不好说”。
调查也显示,40.8%的人认同“创新”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29.4%的人认同“进取”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此外,41.4%的人认为,“山寨文化”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创新的精神。
这份创新应该保护引导,因此就有评论建议,国家应该对“山寨产品”进行严格管理,将其纳入正常制度管理。
央视报道援引学者观点认为,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大行其道,反映出公众追求时尚和低价的心理需求,但“山寨市场”在质量监控、消费者知情权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进一步规范管理的问题。 (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