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广东东莞一家玩具厂爆发一起劳资纠纷引起的群体事件。与大多数群体事件一样,情绪激动的群众砸了警车、破坏了办公设备,并且,也是有“少数不明真相的人”在发泄他们的不满。事态虽已得到平息,但在这个事件中,“老乡”所发挥的组织和策动乃至安抚作用十分明显,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
事件的起因是玩具厂要辞退两批员工,但厂方与员工在经济补偿问题上发生争执。报道没有提到这家据说是港资企业中是否有工会,工会是否发挥了作用。如果确实发挥了作用,相信新闻媒体不会隐善不彰。于是,因为裁员涉及到的经济补偿过低,员工中间的不满情绪,没有能够按照某种程序设计,通过工会组织实现与厂方的顺利沟通,而只能是由员工中的勇于出头者出面与厂方自行沟通。
中国工会会员超过两个亿,却在具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让位于老乡,其间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中国,亟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劳资博弈机制,而劳资能否合理合法地博弈,往往取决于中间组织、也即代表工人权益的工会组织。
然而,至少从目前看,国内工会组织在某些涉及工人根本权益的问题上,是令人遗憾地缺席着的。而恰恰在工会组织缺席的地方,枝枝蔓蔓的老乡组织部分地填补了空白,甚至成为工人的主要依赖。
纵观近期以来多起群体性事件,老乡关系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扭结、组织、整合作用。一呼百应,一呼千应;招之即来,挥之不去。情绪一旦失控,就会偏离最初时的目标,影响社会稳定。分析老乡关系之所以在其间起作用,根本上源于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饥渴症”。
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加速期,大批剩余劳动力离开田园进入工厂,这种进入非但没有打破农民固有的老乡联系,很多人恰恰是通过老乡相互介绍进城的,他们是游离于现有劳动力市场体制之外的。有媒体披露,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调查发现,农民工进城就业近九成通过亲属、朋友、老乡等个人关系得到就业岗位。
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工一旦有事,其所依靠的最有效最便捷最习惯的力量,依然是老乡。在涉及到劳资纠纷、外来人员与当地人矛盾等问题时,“老乡管老乡”起到了积极的调和及维权作用。如果我们的各级工会能够切实以老乡为切口,将矛盾和缘此而生的不良情绪提前化解,“群体性事件”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涂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