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煤矿的内部改革,首选目标大多以生活后勤服务系统作为突破口,这些年来,虽说矿与矿在改机建制的格局、形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为推动煤炭企业内部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矿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那么,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探索适合国有煤矿内部改制的新路子,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探讨与分析。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是国有煤矿后勤改制的基本走向
首先,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继续推行和实施国有煤矿原煤生产、多种经营、后勤服务“三条线”运行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后勤服务与原煤生产采取模拟市场、有偿服务、分灶吃饭;模拟法人、相对独立、分别核算的办法;并结合实际科学界定资产、界定范围、界定业务、核定人员,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对旧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扬弃。按照这样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煤矿内部改革才能不断的深化和完善,才能使后勤服务系统最终成为企业内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竞争主体,走公司化、物业化的道路,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建立适应企业内部要求的经营体系,是国有煤矿后勤改制的关键环节
煤矿后勤改制证明,推行“先分流后分离,先断奶后绝粮”的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企业发展和改制要求的。在经营体系上,应对后勤服务系统采取对内有偿服务,与原煤形成买卖关系。具体讲就是对远离城市的独立矿区社会服务给予适当定额补贴;生活服务将暗补变明补,定额补贴逐年递减,逐步取消,推进社会创收,供给自养,尽快做到经济自立。同时,要建立服务质量考评监督约束机制,以体现后勤服务劳动成果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从而促使其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转化,减轻企业社会负担,走市场化的“四自”道路。
三、建立适应企业内部要求的管理体制,是国有煤矿后勤改制的内在要求
据资料反映,煤炭企业的后勤管理体制不尽相同:矿务局对所属二级单位的生活后勤,有的是实行纵向专业化管理来实现与原煤生产分离;有的则是以条块结合的管理办法,实现与原煤生产分离;也有的是以块为主,二级单位内部分离的办法。无论采取哪种管理办法,都应结合企业实际,最终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围绕中心不游离、服务标准不降低、改制发展不停步、职工收入不减少、国有资产不流失。这是后勤改制的初级目标与要求。为适应管理体制的要求,后勤服务要建立和推行“四项”管理改革制度:一是推行用人制度改革,优化人事结构和劳动配置,实现精干高效;二是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使分配逐步做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三是推行核算制度改革,实行资产分开、资金分开、核算分开、统计分开、考核分开的“五开”制度;四是强化约束机制,确保改制良性运行,从而夯实市场化、社会化基础,实现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适应后勤服务要求的工作思路,是国有煤矿实现改制的有效举措
一是要把转变思想观念,当做机制转化的前提。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大锅饭”、“铁饭碗”传统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年来新机制焕发的活力、产生的效益,尤其给职工带来的实惠,促进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要使全体职工和干部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早改早主动早受益的意识。只有这样,后勤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活力。二是要把加强班子建设与队伍建设,当做后勤改制发展的关键。坚持不懈,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三是要把加强内部管理与提高服务质量,当做后勤改革发展的基础。不断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科学规范运行,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争得主动、赢得市场、增加效益。四是服务矿区与服务社会并举。以服务矿区为主、服务社区为辅。积极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实现后勤改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煤炭企业实施三线分离改制工作,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还很薄弱,制度很不完备,运行尚不规范,发展还不平衡。要在实行三线分离的基础上,步入“四自”进程,还需一段曲折路径要走。为此,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好基础,强根固本,为实现国有企业煤矿后勤改制的目标而努力探索。 (孙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