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铁肩挑重任 大漠铸辉煌

——陕北矿业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纪事

2023年10月08日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中)在陕北矿业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姜小军 摄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陕西像一尊举目远眺、蓄势待发的秦俑,而陕煤化集团麾下的陕北矿业公司就位于这尊秦俑高耸的发髻之巅,深深地插在毛乌素沙漠腹地。

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所属企业分布在陕、蒙两省区的5个市县,前身为军办企业,成立于1994年2月,1998年12月整体移交陕西省,2004年2月加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2005年7月改制为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陕北矿业公司作为陕煤化集团进军陕北的“桥头堡”,抢占机遇,顺利完成了公司制改造,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边生产,边补套,边技改,迅速崛起在神府煤田,一路高歌,向着现代化矿井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成为集团公司灿烂夺目的“北极新星”。

艰难创业 军旗在荒原大漠升起

提起陕北矿业公司,不能不追溯它传奇性的历史渊源。

神奇的高原大漠,沙土下面是巨大的煤炭宝藏,仅在神木县境内的神府侏罗纪煤田探明储量就有500亿吨,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称为“煤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神府煤田开发中有一支威武劲旅,就是陕北矿业管理局的部队官兵。它的前身是隶属于兰州军区后勤部管理的军办企业。当时部队为了弥补经费,兰州军区调派军队干部、士兵奔赴陕北兴办企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这个企业所属的部队是个“红军师”,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从老山前线下来的,且立过战功。自此,一面鲜红的军旗飘扬在陕北高原上,嘹亮的军号声在漠野响起。他们发扬部队能打硬仗的作风,在沙漠上搭起帐篷,开辟井场,披荆斩棘,修通道路。通过调查取样,连续奋战,当辛劳的汗水换来第一车煤炭时,他们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可当时井下作业是人工采掘,运输也是骡子车、马车……然而,钢铁般的战士攻坚克难,战严寒,斗酷暑,抗风沙,年复一年,终于在1989年前后,韩家湾矿、大哈拉矿等4个矿井相继建成生产。时称陕北矿业管理局是一个主要由部队转业过来的同志为骨干力量的英雄群体,他们不仅每年为部队上缴数百万元的利润,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创造和留下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企业精神。但终因生产规模过小,煤炭市场疲软,在前进道路上负重行进,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维持简单生产。然而,他们敢于在大漠白手起家,竖起井架,又勇敢地面对断了“皇粮”供给的艰难时日,就像这高原大漠的沙柳,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装点着陕北高原。

二次创业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5年,陕西煤业集团做出战略重点北移的发展战略。随着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陕北矿业公司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等条件而被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确定为进军陕北的“桥头堡”。当时,权新喜奉命担负起攻坚重任,带着重托,出任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一上任,权新喜就和领导班子成员走基层、跑市场,深入了解陕北地区煤炭市场,在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固守摊子没有出路,快速发展是唯一选择,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但会错失发展良机,甚至能否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为了实现产能扩增,增强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他亲自主持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和部门负责人会议,就公司发展不发展及如何发展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集思广益,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至五年大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形成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建章立制,推进管理创新,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夯实安全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工作思路。并亲自撰写论文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深刻剖析,使公司班子及员工的认识和思想得到了统一。发展规划、发展思路的确立为公司上下明确了方向,犹如航海迷失前进方向的船只看见了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这样,陕北矿业公司二次创业的大旗扛起来了,满怀雄心壮志的权新喜总经理和公司员工扬帆起航了。

说是二次创业,实际上和一次创业没有多大差别。荒漠创业,斗天斗地斗风沙,其艰难困苦的程度自不待言,风沙一起,吃饭喝水带沙子掺煤灰是免不了的事。由于离城镇较远,没有正式的出矿公路,外面的材料拉不进来,矿上的煤炭运不出去,职工出门办事常常要步行好几十里沙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真是苦不堪言。至于文化娱乐生活,就更谈不上了。

面对重重困难,陕北矿业公司及韩家湾矿等基层单位员工以顽强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坚守在茫茫沙原矿区。他们以矿为家,以煤为业,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面对韩家湾矿投资数亿元大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权新喜和领导班子成员千钧重担肩上挑,时常嘱咐施工人员要把好安全质量关,利用双休日,驱车几百公里,坐镇指挥。为了减轻大家的工作压力,公司领导逢节假日不是打电话嘘寒问暖,就是泡在工地和大家一起度过,给职工加油鼓劲,并且督促有关部门,从关中地区聘请了厨师,每日三餐改善员工生活,还给大家购置了电视、电脑和文化娱乐设备,使员工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直接负责矿井升级改造与矿井生产、安全的副经理全茂雄和总工程师沈显华,常常亲临一线,现场办公,协调生产组织和技术保障工作。公司党政一班人则生产、技改一齐抓,分关把口,互相协调,生产经营、技术改造齐头并进、整体推进,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过历时27个月的产业升级改造,破天荒地实现了综合机械化掘进和综合机械化采煤,并创造了大断面开拓巷道月进900米的历史纪录和工作面月产35万吨的月产最高纪录,使韩家湾矿矿井年生产能力提升到150万吨,跨入了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行列。大哈拉矿也通过生产补套,矿井年生产能力由5万吨提升到30万吨。一座现代化煤矿崛起在荒原大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着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权新喜总经理深深知道这一道理。为此,他带领一班人把规范内部管理,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的首要突破口。为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公司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对部分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科学划分机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业务范围,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围绕经营管理,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借鉴学习外部先进管理模式,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健全了各类管理制度50多个,并把制度的执行力作为考核单位、部门业绩的主要依据,大力在公司上下营造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逐步将公司管理纳入了有序运行轨道。他坚持以身作则,谋事不谋权,凡重大事项、决策一律提交党政联席会讨论研究,形成了多理解、多沟通、多体贴、多协调的民主氛围。公司坚持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专题会议,及时总结经验,着重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立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实现了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公司积极推行工资改革,放手打破原有的工资分配模式,坚持将工资分配向生产矿井、生产一线倾斜,制定了岗位薪点工资分配方案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把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本人岗位、技能与贡献、劳动力市场价位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今年,公司深入开展管理质量达标年活动,编制了260多个工作管理标准,加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随着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规范化与创新性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与公司制要求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企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陕北矿业公司2005年改制前原煤生产能力不足百万吨,企业发展受到极大束缚。为了破解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经理权新喜和公司班子成员共同努力,该公司所属矿井韩家湾矿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取得成功。公司坚持技改与生产并举,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总投资近3个亿的韩家湾矿技术升级改造工作经过27个月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已投入联合试运转,年原煤产量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全公司原煤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迈出了跨越式发展铿锵有力的一大步。

在总经理权新喜的心里始终有一本账,那就是仅仅依靠内部挖潜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想跟上时代的节拍,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争取韩家湾矿技术改造项目的同时,班子成员已经为府谷庙哈孤勘探区资源开发奔波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煤炭资源合作开发合同书,由双方共同出资组成了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该公司开发的安山井田、沙梁井田已完成项目精查,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安山井田经过上级审批,明年将开工建设。这一以资本为纽带,实行企地合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典范,再一次体现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具有极强的创新开拓意识。

从2006年以来的近三年,矿业公司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至五年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煤炭产量增加了3倍多,销售收入增长了近4倍,企业利润增长了6倍,资产总额增加了近3亿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期间是陕北矿业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矿业公司又制定了“强一进一”的总体发展战略。强一,即做强煤炭产业,通过实施韩家湾矿产业升级,开发庙哈孤矿产资源,积极争取参与石窑店井田开发,参与榆林地方煤矿资源整合,建设自己的煤炭集装站,做大做强煤炭板块。进一,即进军煤炭化工产业,采用股份制形式建设生产半焦、甲醇、燃料油加氢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延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品的就地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投资控股的大梁湾煤矿和2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展开,力保明年开工建设。

陕西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权新喜 姜小军 摄

最近,公司又确定了今后三年新一轮大发展规划,就是积极参与地方煤炭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大型整装煤田,2009年开工建设2座煤矿和煤焦油加氢一期工程,2010年力争再开工建设2座煤矿,到2011年,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企业销售收入翻一番。实现“快速发展,三年翻番”的总体战略,使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用沙柳之魂浇铸团队精神

毛乌素沙漠号称中国的第五大沙漠。“毛乌素”一词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寸草不生的地方”。陕北矿业公司的几个煤矿孤悬陕西“北极”、毛乌素沙漠腹地,冬春三天两头刮风扬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沙尘暴一起,直刮得天昏地暗,就连吃饭喝水,都要和沙尘搅合在一起。矿部又远离城镇,周围的村庄也不过是几户人家。那种孤独,那种寂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和整个毛乌素沙漠一样,在矿区的周围长满了一丛丛的沙柳。这些沙柳,常常十几根、几十根地紧紧依偎在一起,挽着枝,抱成团,形成一种团队的力量,共同抗击严酷的自然环境,尤其是一年四季几乎从不间断的风沙袭击,在极度贫瘠、干旱的大沙漠里生根发芽,成为塞外大漠一道靓丽的风景。沙柳被称为大漠之魂,千百年来被人们吟颂不已。

对沙柳的这种团队精神和顽强毅力,陕北矿业公司的擎旗人——党委书记、总经理权新喜和他的一班人注意到了。他们要用沙柳精神建矿育人,用沙柳精神建造现代化矿井,用沙柳之魂铸就灿烂辉煌的明天。

于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公司党委以人为本,在员工中开展了系列学习教育活动。首先,公司把在干部中开展以“三问三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作为切入点,端正机关人员思想作风。“三问三想”是问一问自己到陕北老区是来干什么的,问一问自己给陕北老区人民该干点什么事,问一问自己怎样才能干好事对革命老区做贡献;想一想自己为何能当领导,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个什么样的领导,想一想自己应该给后任留点什么。同时,在全公司机关工作人员中大力倡导“认真、用心、负责”和“尽责、务实、创新”的工作理念,并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去,以端正机关人员的思想作风。接着又在机关中开展“四看四比”为主题的百日作风整顿活动,通过看问题、看大局、看团结、看服务,比出成绩、比出创新、比出作风、比出形象,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司机关的整体形象。公司领导特别强调指出,要从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做起,努力做到“八个提倡,八个反对”,从根本上树立“为基层、为中心、为大局”服好务的“三为”服务思想观念。再次,以开展“四五六四”活动(四好班子、五好党支部、六好共产党员、四有职工)为载体,深入持续地把争先创优活动贯彻始终。评树了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叶秀林和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冯刚,以及文明先进单位包头运销公司和韩家湾煤矿,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样举一反三地教育,并把深入基层次数作为机关工作作风考评的重要依据,使公司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工作的氛围。

陕北矿业公司思想教育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开展学军史忆传统,传承优良作风。由于公司人员组成的特殊性,公司党委非常注重发挥军队的传统和转业军人的优良作风,每逢建军节,都要召开座谈会,重温军旅生活,共谋发展大计,并邀请转业老兵给职工讲军史、讲创业史,用艰苦的创业经历激发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的工作热情。请老兵写回忆文章,退伍不褪色,续写光荣史。同时,公司针对新招职工的实际,编写了所在部队“红军师”浴血奋战的典型事例和英模事迹50多个,在公司的报纸上连续刊登,用其连续作战、敢打硬拼、善于攻坚的军旅作风,激发鼓舞员工像部队那样提高执行力,在企业二次创业中继续奋斗。不少职工深有感触地说:不看不比不知道,一看一比心明亮,真是战火烧烙的印象永不磨灭啊!

以人为本是提升陕北矿业公司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为此,公司坚持以提升员工素质为主线,不断改善矿区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和学习环境,锻打现代化煤矿企业员工的新风貌,大力推进矿区和谐文化建设。公司制定了职工道德守则,提炼编印了安全工作手册、企业文化手册,建立安全文化长廊,修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同时,制定了绿化、美化、亮化及文明卫生工作规划和考核标准,改造装修了区队办公楼和学习室,给矿区增添了新的亮点。

诚然,目前这里环境还不是很好,但在共同面对的创业大局中,陕北矿业人像大漠沙柳一样,不嫌弃土地的薄瘠而把根扎向深深的沙海造福人类,不惧怕飞沙抽打而傲然屹立锁风挡沙,这种精神风貌显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对此,大伙儿都倍加珍惜。大家都把能够聚集在陕北矿业公司这杆大旗下视作一种缘分,相知相亲,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精诚团结,形成互补型、战斗型团队。军转干部雷厉风行、执着敬业,老矿区来的同志正规化煤矿管理知识丰富、工作态度严谨。这种具有很强互补性的团队,一旦像沙柳一样凝聚在一起,必将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绿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的一年即将来到,陕北矿业公司围绕“快速发展,三年翻番”的战略部署,将深入开展“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以发展统领全局,以项目保障发展,以思想大解放把公司新一轮大发展又好又快的推向前进。 (陈文野 林宝忠)

职工精心检修综采设备 姜小军 摄

现代化综采设备在地面组装 姜小军 摄

企业文化建设随处可见 黄伟 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12/20081216M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12/16/28675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