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已在煤矿工作了近26个年头。26年来,我曾亲眼目睹了煤矿的沧桑巨变,亲身经历了煤矿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2年刚参加工作在采煤队工作的我,井下生产靠的是开帮放炮、大掀拉煤、小锹拾底,汗流浃背地赶紧清二、三档柱子间的浮煤。作业工序一环紧扣一环,你在前面清煤,后面的收顶工紧随其后,随着手中榔头“哐”的一下,摩擦支柱降落时尖锐的刺耳声、对接梁落下时的咔嚓声、石头冒落时的轰隆声,响成一片,紧张的劳动场面,动人心魄。可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勤奋忘我地工作,把忠诚、奉献融入到汗水之中。在一班人紧赶慢赶、延时涝点的情况下,生产原煤也就200多吨。如果遇到工作面条件不好,一班人累死累活也就是几十吨的原煤产量。那个时候职工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业余文化生活更是少得可怜,矿上仅有的几个水泥板乒乓球案子和唯一一个篮球场,职工们常常因没有体育用品而望“案”和望“场”兴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90年代,我们用上了高档普采机械和单体液压支柱、“π”型梁,不但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小,而且劳动工效明显提高,原煤产量由80年代的200多吨,提高到单班日产原煤500多吨。职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的丰富多彩,电视放映室、阅览室、图书馆相继建立并开放,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相应的有所提高,职工培训、安全教育日益完善。
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煤矿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亲情管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及精细化管理”处处彰显亲情关爱,煤矿从地面到井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文化长廊、安全警示教育牌板、企业文化理念,地面井下处处可见,处处呈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地面管理花园化、井下管理工厂化、大巷运输国铁化、井下大巷明亮化、调度指挥信息化、采煤掘进机械化,昔日煤矿地面煤尘满天飞,井下脏乱差现象,已被今天洁净亮丽的文明环境和井下精品头面所代替(掘进头、采煤面),过去落后的采煤工艺、摩擦支柱、对接梁,已被今日的现代化的综采机械设备所代替,职工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台球室、健身房、阅览室、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安全文化室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今日的煤矿生产已成为祖国能源生产上的一颗熣灿明珠,光芒四射充满朝气与魅力。 (韩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