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家的变迁

2023年10月08日

·张少信·

我家在城郊的一个小村庄中。在上个世纪生产队吃大锅饭的年月里,由于家中人口多劳力少,所以挣的工分就少,到年终分红时多是透支户。特别是每到队上夏秋两季分粮时,透支户有时不给分,父母亲手中拿着分粮的口袋、徘徊在粮堆周围的难受情景,我至今仍然记得很清。分的粮少,家中吃粮就老紧张,不够吃时只得去向亲戚们借。至于白面或肉食,也只能等到过年过节时才能吃那么一点点,平时根本别去想。当时由于生产队工值低,一个劳动日仅三、四角钱,家中几只鸡下的蛋,除交给供销社完成收购任务外,剩下点也被偷偷地拿到集市上卖了,换成油盐酱醋钱,所以家中经济也同样拮据。因为家中无钱,住的就仍是爷爷奶奶在世时留下的六间小厦房,就是人们常说的陕西“十大怪”中那种“房子一边盖”的单面房,而且还是多年失修,每到下雨天到处漏,四处接的都是盆盆罐罐。家中除了安的电灯照明外,正像赵本山在小品中说的那样,唯一的电器也就只有一个手电筒了,那还是为夜里老停电预备的,而且还经常不亮,因为买电池也得花钱,家中舍不得。全家人穿的衣服也都是缝缝补补,很少添新衣。这样紧巴巴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前。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生产队陆续解体分田到户,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好政策一下子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我们家在这场农村的变革中,同样是受益者。家中打的粮食吃不完、年年有余粮。吃饭白米细面、肉菜经常有,逢年过节那就吃的更好,穿衣也跟着城里的时尚走,日子过的同城里人基本没有多大差别。

党对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在经济上也翻了身。我们家在伯母、父亲先后故去后,待分田到户时,家中只有母亲和弟弟一家五口人。弟弟在周围先富起来人的影响下,同弟媳一道除了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外,先后买了小四轮拖拉机跑过运输、养过鸡和鸽子,又种过梨园。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和辛苦,经济上很快有一定的积蓄,家中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先是拆了旧瓦房盖成了砖混的两层小楼,面积足有200多平米,紧接着又盖了三间门房,后又陆续添置了电视机、装了电话和土暖气。近几年又买了电冰箱、电动车、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弟弟还给自己配了手机,而且又先后供两个孩子上完了大学。这一切的一切,在改革开放前,庄稼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母亲是在2003年去世的,活了八十九岁。她老人家在世时住上了小楼、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和暖气,吃的穿的样样都不愁,高兴地迈着一双小脚每天在家中忙个不停。特别是当她看着电视中的秦腔戏或用电话同远在外地工作的姐姐、哥哥通话时,笑的嘴总是合不拢,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老人家爽朗的笑声。我有时回家看望母亲同她唠起家常时,老人家总是给我说:“娃呀,妈不枉到世上来一回,楼房住了、电视看了、逢上了好世道,够了、知足了”。直到老人家临终时,脸上看到的也是慈祥和满足。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我们这个普通家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迁,足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使每一个中国人和家庭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赶上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盛世对每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都是难以忘记的。 (渭化集团)

上篇:没有了
下篇:“冬至”的饺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12/30/28724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