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攻坚襄渝二线的电务人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襄渝二线信号通信施工纪实

2023年10月08日

晨雾尚未散去,秦巴山隐没在薄雾山岚的面纱中,黛青绿意的山峦,忽隐忽现的小路,人们能感受到大河在山谷的湿气,眺望山梁上的人家,那不远处的火车汽笛声呼啸而过,襄渝铁路的身影就到了眼前。

大山的僻静处,70年代初为修筑襄渝铁路牺牲的学生连娃娃兵依旧年轻,默默守候着火车穿行大桥与隧道。

在那个叫做大竹园的小镇上,山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背篓里的山货和手机里的讯息行进在峰回路转的人生中。

这里,驻扎着中铁一局电务公司襄渝二线指挥部信号三队的十七个弟兄们,是山旮旯里的人家,也是铁路信号施工的尖兵,从2008年的四月开始,他们的欢笑与热情、奋斗与责任,融入到秦巴山的怀抱中,渗透在延伸远方的铁道线上。

2008年10月16日,襄渝二线槐树沟隧道,山外树木苍翠,涵下泉水淙淙,“为人民服务”的朱红标语赫然在目。

12点30分,襄渝线大竹园车站下达天窗点作业命令,隧道口的防护员第一时间通告,如火如荼的隧道电缆打眼施工开始了。漆黑的隧道里灯光闪动,人头攒动,电钻声嗡嗡作响。三架竹梯,两米间隔,作业人员快步稳上,先用支架号眼,随后电钻传达在手。只见他们全神贯注、摒住呼吸,短短1分钟完成作业,再把电钻递给身边梯子上的另一个同事,紧接着防护人员递上电缆支架,动作轻便、手腕灵活,转眼间支架安装稳固,然后爬下梯子,开始下一组的打眼。每一组的作业人员配合之默契、动作之娴熟、行动之快速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轨道上抬发电机的师傅走在枕木上同样如履平地,这哪里是枯燥重复的施工,简直就是一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章。

大竹园的信号三队有三组二十余人协同施工,短短两个小时的天窗点完成隧道打眼约800米。然而,成绩的背后是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坚持。现场毕竟进行的是打眼作业,烟尘弥漫、经久不散,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灯光一打,只露出炯炯有神的眼睛。作业队长王福建带领着弟兄们从驻地把发电机、梯子、支架用肩膀和脚步一趟趟运来,每个人的脚板生出血泡,刺破了、结成厚茧;就是肩膀放着垫子,也已生出了茧子。为了这短短的二个多小时的天窗点,他们修改作息时间,一天只开早晚两餐;为了能够把材料、设备运到工地,每个人一天平均徒步二十余公里。

副指挥长张辉很是心疼职工:“他们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开工没有回头箭,工期对每个人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队长王福建说得少、干得多,他和老职工一起用言传身教感动和感染了周围的年轻人,吃苦不言苦、努力向前冲。职工小张国庆节回家,还没有帮家里收完庄稼就义无反顾地回到工地。安全员贺德波心里牵挂着患病的父亲,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此时,那曾经奋战大漠、历经深山,在一个个工程洗礼中的襄渝二线指挥部激发出“啃硬骨头、打硬仗”的顽强作风。指挥部管理人员在大雨封山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十三个人同样肩扛背挑,把300余套电缆支架通过火车运到工地。指挥长田贾明身先士卒、奔忙工地,与职工打成一片,同呼吸、共进退,谱写着“我们的团队竞风流”的新篇章。

(张陕峰 张秦安)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12/2008123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12/31/28728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