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说秦腔

2023年08月31日

·问文华·

因为初中时期的一段经历,让我对秦腔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那年的我有幸以一首歌曲被当时的澄城县秦腔剧团选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演员,可是秦腔却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于是听到有秦腔的曲调,我都感到特别亲切,虽然会唱那么几曲,但终究是爱好而已,每当我吼起秦腔时,妻子总会揶揄我说:看!世间的又一著名秦腔艺术家被糟蹋了!每当这时我总会以一句秦腔道白来回应:谢谢娘子,小生这边有礼啦!再猫起双手做施礼状,于是她就无语,我就可以再唱几句,过过秦腔瘾。

秦腔的发源地是西安,因为陕西简称“秦”,所以人们称它为“秦腔”。秦腔在西北和西藏等地十分流行,那可能是因为秦腔豪爽的音乐性格和当地的人民十分吻合,所以格外受到他们的青睐吧。

秦腔的唱词也是非常优美,传统剧目《周仁回府》、《三上轿》等深受广大戏迷朋友钟爱,现代戏的代表作《梁秋燕》更是人人都能哼上那么几句。特别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任哲中、李爱琴因表演《周仁回府》而闻名天下。动情处是真哭、真摔、真碰头,我有幸在西安观看了一场任哲中的戏,人还在幕后声音一出,场内就肃然寂静,几句唱词刚完就是热烈的掌声,动情处任老单膝跪地手扶爱妻李兰英墓碑,已哭得身心疲惫,满脸又是鼻涕又是泪,忽然全场鼓乐全元,任老用沙哑的声音唱到:李兰英秉忠烈人神共鉴……“鉴”字一出,全场鼓乐齐响,观众中已有人放生嚎啕大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优秀艺术家的风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几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的发展离不开八百里秦川的滋养,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底蕴。看看秦人,身形敦厚,眉眼古朴,少几分精细,缺些许圆滑,秦川汉子,说话高喉咙大嗓子,激动时脸红脖子粗,行事大咧咧直愣愣,要紧处却可以身家相托。再看关中乡村老陕的生活习俗,面条像裤带,锅盔(大饼)像锅盖,每到饭时,一个个端着小脸盆大小的耀州青瓷老碗,盛着裤腰带粗细一般的髯面,调一碗油汪汪、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或蹲在自家门边的台阶旁,或圪蹴在村道的碾子上,头冒热汗,边吃边谝,呼溜吸哧之声此起彼伏,不绝耳畔,那一副粗犷之姿,那一种豪放之态,为秦人所独有,于别处觅不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俗养一方戏,于是,秦腔演化了秦人生活的真髓,秦人吼出了秦腔的刚烈意蕴,传唱至今,历千年而不衰。

秦腔是秦人魂魄里的东西,是渗入秦人骨髓之中、抒发于胸腔肺腑之间的历史人文印记。西北最早属秦,向来称苦寒之地,秦人性格“刚毅寡言,能征善战,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慷慨悲歌,千载而下,虽艺术形式衍变,魂魄却一脉相承。

也可能是由于过去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秦腔戏广为流传的缘故,也许是人们茶余饭后无法打发时间而去娱乐的途径之一吧,记得我有位老师,家中六个孩子,有搞秦腔的,有搞教育工作的,有搞建筑工程的,但都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每当过年过节的喜庆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一把二胡、一根短笛、两根擀面杖、一个洗脸盆、两根筷子就开始唱了,唱的是邻里和睦、五谷丰登、妻贤子孝,在当地成为佳话。

我爱秦腔,爱秦腔的大气,爱秦腔的优美戏词,爱秦腔剧中的鲜活生命,更爱孕育了秦腔的这片热土。 (澄合多经公司)

上篇:“十七个未接电话”
下篇:燃烧希望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1/3/2011030808-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03/08/0763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