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说,“我做企业的时候,曾经为一个项目跑了8年,也没少送”。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变幻莫测的今天,即便项目的工艺水平、技术含量再高,经过8年的折腾,也无先进性和市场竞争性可言了,有多少投资者愿意去干这种“傻事”呢?于是,近年来,很多地方和领域都出现了投资快速撤离实体经济的现象。
都说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都说中国的企业很少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这当然与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有关,但是,如果每上一个项目,都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跑审批,去给审批部门送钱送物,去“打通”各个环节,还有几个企业愿意去创新、去投资、去开发新的成果和项目呢?
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未批先建、边建边批等现象也是比比皆是。除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之外,是否也与现行审批制度有关呢?就像李荣融所言,一个财政部的企业司,要管那么多项目的审批,能“审批”得过来吗?能不让投资者一次次地跑财政部吗?
现在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创新之外,政府如何给力也很关键。如果行政审批继续需要企业和投资者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哀求,那么,不仅企业的竞争力无法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和创新动力也会受到打击,最终,将会让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继续停留于低端制造阶段以及寻求暴利投资行业与领域,这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