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加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宣传,3月22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基层”主题实践示范活动正式启动。中、省、市18家媒体70余名新闻工作者分赴延安市和榆林市靖边县、榆阳区、神木县、绥德县采访报道。即日起,本报开设《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记者在基层》专栏,把基层群众最鲜活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气象呈现给广大读者。
新闻工作者庄严宣誓
梦中的延河水,心中的宝塔山。虽然未曾到过延安,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延安在记者心中一直是革命圣地。用一名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角度去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粗犷的延安腰鼓,高亢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本次下基层活动中的第一站,令许多青年新闻工作者,第一次直观的感受了延安精神。
在纪念馆的一角,静静的躺着四块石碑,“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毛泽东1943年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是党校办学之本。是党的理想、信念和传统作风的象征,弥足珍贵。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也有着其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恰恰应该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基层人民的心声得以表达。
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
延安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是作为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的无法想象的。窑洞中,一个土炕,一张炕桌,一盏油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当时的新闻工作者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就是通过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张张报纸,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大洋彼岸。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