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依靠科技农业兴

2023年08月31日

“现在室外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而大棚内的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上。这样的温度最适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听了这段介绍,几名正在大棚内采访的记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相视一笑:“难怪这么热。”

在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寺伙沟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大棚覆盖了整个山坡。大棚内种植着各式反季节蔬菜:西红柿、黄瓜、小辣椒、南瓜,应有尽有。而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一片。

寺伙沟村位于榆林城南18公里,现有住户88户,村民328人,耕地630亩。现在回想起来,将这个塞北山村改变成瓜果乐园的过程着实艰辛。一位村干部说道。

21世纪初期,寺伙沟村的村民们发现,传统的“大农业”耕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分产到户、零散耕作的“小农”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土地的产出,变相造成了土地的浪费。为此,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多方考察,实地调研,决定发展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整合出土地360多亩。

土地就位,那电和水呢?为了改善生产条件,村上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4公里,拓宽生产道路5公里,建人饮泵站3处,埋设暗管5500米,建出水池76座,高位水池3处,共2500立方米,为发展科技农业提供了硬件支持。而这些建设资金则来自国家投资、群众集资、扶贫贷款等办法。

目前,寺伙沟村共建有高标准日光温室330亩,配套沼气池180口,暖棚圈舍180个,积极发展温室种菜、暖棚养殖、沼气发酵、沼液沼渣肥田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现在村上能达到人均一亩温室,年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200吨,但这连榆阳区的需求都无法全部满足,可以说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一位村干部在提及未来的发展时,显得信心满满。寺伙沟村现年产值纯收入达300多万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9136元,被区委视为南部山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的科技示范园区。

可以说,科学化、商品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特征,在榆林得到了深刻体现,一批科技新农村正在陕北崭露头角。

文/图 本报记者 刘鹏

寺伙沟村民大棚内对农作物进行护理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迎世园 送戏入村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1/3/2011033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03/31/07706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