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花落清明寄深情

2023年08月31日

□文/马亚伟

有人说,对于游子来说,清明不是节气,是一种情结。的确,清明无客不思家。每年清明,都会有无数游子踏上回家的旅途,回到“根”的所在地,在先人的坟前虔心祭祖。

清明时节,草木葳蕤,各种花也次第开放。“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这样一个日子,最容易触动人善感的心。鸟语花香,清风朗月,似乎都懂得了人的感情。万物有情,花开花谢,云卷云舒,都成为了大自然与人交流的语言。清明的花,与人心心相惜。花懂得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缅怀和思念,所以开得分外惹人怜爱。清明花开,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情。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曾经被香港文化机构评为“十佳唐诗”之一。诗歌给了我们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个远在天涯的游子。清明节,他本应该回家祭祖,但是归路迢遥,他不能回家。他在陌生的异乡愁肠百结,几欲断魂。纷纷细雨中,他的愁思也是湿漉漉的。如何排遣这细雨般无边的愁绪呢?找个酒家,借酒浇愁,也是好的吧。牧童遥指远方,杏花开处,隐隐露出了酒家。全诗一直笼罩着一层惆怅和忧伤,结尾处的杏花,为全诗涂上了一层亮色。杏花开了,“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那么美的杏花,是天涯游子的一种精神寄托。杏花,如故乡的杏花一样缤纷烂漫。那么,对着满眼的杏花,薄饮浅醉,暂把他乡作故乡吧。

白居易诗《寒食野望吟》中写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更有一番凄凉的意味,海棠梨花,潇潇暮雨,平添无限愁绪。生死两隔,花是否也懂人的情感心思?花儿带雨,一如人的伤心断肠、泪落纷纷。

杨万里诗中写道“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明代高启也有诗“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时节的梨花,也成了一种隐喻和象征。旧时凄凉梨花雨,今朝花开又几回,那些哀愁的岁月远去了。

我的家乡,有一片桃园,祖母的坟地就在桃园里。那里不是遥远荒凉的墓场,是祖母生前选好的安息地,有桃花、麦田、青草,一切都是祖母最熟悉的,这样,祖母看上去一点也不孤单。每至清明,桃花开放,浅淡的粉色如一抹云霞。我在想,这么多年里,祖母安坐在桃园里,看花开花落,看儿孙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她一定是满足的。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心里少了几分哀伤。桃花缤纷,深情以寄,愿祖母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儿孙们都会努力生活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常新,每一朵花开,都是一种祈愿。花落清明寄深情,愿逝者安息!

上篇:没有了
下篇:清明至,青团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04/06/08026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