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仲春话清明

2023年08月31日

□文/张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清明》,他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中,上百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则把人们带入歌舞升平的北宋首府——开封。

起初,清明并不是这种意味,而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呢?应该说这与前两天(或一天)的寒衣节有关。寒衣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衣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衣风俗。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奠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移至墓地。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上升到取代寒衣节的地位。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伴以踏青游乐活动。民国时期,清明节除沿袭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充分利用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及主题班会等活动。还利用网络开展“网上祭先烈”、“网上感言”、“网上征文”等活动,以表达后辈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激励我们更加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2009年,国务院将“清明”定为公休假一天,以方便广大群众祭奠已故亲人。

清明是踏青赏花的最佳时节。此时的郊野,已尽显青春活力,杨柳青青,桃花盛开,麦海绿浪,鸟语悦耳,远山青黛。“若待上林花似锦,满城尽是看花人。”

趁阳光明媚,人们扶老携幼,郊外赏花。畅游于绿树花海间,摆脱了每日置身高楼林立、钢筋水泥之中备受压抑的心情,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自有一番情趣。

上篇:清明至,青团香
下篇:人生看得几清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1/4/2011040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04/06/0802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