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伯顺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又到清明时节,跟其他的传统节日比起来,清明就是一个让人感伤的时节,清明这天,人们更多的是缅怀逝去的先烈和亲人,黯然于追忆的悲痛,扫墓、祭祀给这个节日抹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仿佛无雨不清明,诗人杜牧用他那穿越泛黄古册的“断魂之雨”,让人们在细雨纷飞的萧瑟中回忆前尘往事,唤醒人们回到当初热闹非凡、亲人相聚的日子,于一片细雨中,记取祖先之辛苦,缅怀故人之德行,进而惊异于时光的无情,悲叹于相思的苦楚……
清明时节是可以踏青寻芳的。此刻,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春风回暖,气候宜人,恰好出门远离喧嚣的都市,走进田野山林,嗅一嗅春日里阳光的味道,淋一淋沾衣欲湿的杏花雨,触一触这万物复苏、青春萌发的季节。此时,入目繁花似锦,“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入耳莺歌燕啼,“蝶儿飞,燕儿舞,蜂儿忙”……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其实,清明也是生命伊始的季节,“植种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些广为流传的民谚俗语,更为我们还原了清明的“本来面目”——清明时节,万物生发,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更是人们播种未来和希望的季节。如若在这个季节仅仅沉浸于慎终追远、赏花踏柳的感伤和欢娱之中,那清明最原始、最丰富的意义便被消解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代文人墨客对清明的描述多是“凄风愁雨”般的感喟,唯有苏轼把“清明”二字理解得更为透彻,看看苏轼笔下的清明吧:“梨花浅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仔细体味,可感觉出诗人心中的“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象征,更暗含着对生命的感悟。
苏轼完成这首诗已年届不惑,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但他清楚地看到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柳絮漫天飘扬,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青春易逝,人生易老,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清”看得“明”?……这就是那位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先生的真性情,这种对清明的深度遐思又是几个沉浸在赏花踏柳的士人所能企及的呢?
是的,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这个怀念的日子里,人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生活,虽然生者终将成为逝者,但人类也始终会绵绵不断地繁衍生息,只要对生命的意义看得“清明”,那些曾经消逝的日子,就会凝固为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中。人生是看不到几回清明的,作为单个的个体人,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莫要辜负大好年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让我们短暂的生命之旅更加充实快乐。
清明,可以祭奠流逝的往昔,更应把握手中的幸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无怨无悔,从容地迎向即将到来的每一刻,这也许就是苏轼这个诗人、哲人所要告诉我们的另外一层意思。
“人生看得几清明”,真喜欢苏子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