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
关中盛产小麦,源于关中的黄土。黄土滋养出的小麦,让我的祖祖辈辈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长河中,做出了锅盔、面凉粉、面筋、装有菜馅的疙瘩等佳肴。我每次回关中,当看到车窗外黄土地上生长着青幽幽的小麦,记忆最深的就是熊熊火苗催生的家乡杠子馍。
我的祖上自明洪武五年由山西迁至相传野草遍地、荒无人烟的关中北部黄土地旱源,就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直到我这一辈,当兵、考学、外出劳务,我们兄妹相继跳出农门走向城市。可在外多年,买回的杠子馍已无酵头发面和杠子压挤出的滋味。
记忆深处的杠子馍是用面粉和面发酵,酵母发至泡状后晒干放进面粉再续水发酵和面。揉面的时候,把杠子的一头固定在墙里,三五人斜着身子垂吊在另一头挤压,每压一次添加一次干粉,用杠子一遍一遍地挤压着面。这样反反复复若干次,使面团越揉越硬,几乎是用手无法揉动了,再分切成若干块用手来回揉光滑,最后在杠子馍中央细切一条缝,放入蒸笼开始用烈火烧约二三十分钟后再用文火攻约十五分钟,父辈们说烈火叫武攻,文火叫回流,吃着更有味道,以至于后来老家周边村落蒸馒头均使用此方法。
第一次吃杠子馍是逢庙会,县剧团每年到每个镇为农民轮回演出秦腔折子戏。镇上为保障演员生活,就轮流安排各村出帮工做饭。我的父亲就这样被抽派到县剧团做帮工,作为帮工家属,我自然见识了杠子馍的做法和品尝了杠子馍无比诱人的滋味。父亲变戏法似的给我将杠子馍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泡进装有开水的碗里,稍许撒上白糖一搅即成糊状,酷似时下牛乳加糖,甜滋滋香喷喷;如今在老家还有人用此方法喂小孩,故又称“牛奶馍”。
关于老家杠子馍的历史已无从考究。相传秦时在万斛山下练兵的王翦受令出征,让周边乡亲上供既能干吃又能携带的大馍,于是沿万斛山下的尹家等村落就用粗杠子压挤大馍水分、再用大锅蒸熟晾凉后上供大军。在王翦大军横扫六国的历史长河中,杠子馍即轻又便于携带,无论干吃还是用水泡开后吃,均受士兵欢迎。
如今老家的乡亲不在做杠子馍,但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吃杠子馍的甜蜜感永远都历久弥新。
(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