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黄陵二号煤矿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注重应用煤矿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科技的创新力,促进了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消化吸收,让先进技术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二号煤矿一开建,管理者就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积极采用新工艺、引进新装备、吸纳新技术。矿井主运输系统采用电机功率4×1120KW、带宽1.6M、运量3200T/H的胶带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系统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并从澳大利亚引进大型多功能车搬运支架和重型设备。综采工作面作为国内第一套600万吨/年大采高国产设备配套试验项目,经过科研单位、设备生产厂家和二号煤矿的不懈努力,取得圆满成功。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系统和小灵通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压风救援、紧急避险等系统的建设,为矿井安全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联手攻关,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际,及时发现问题,通力攻关,较好地解决了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服水土的问题。综采支架操作过程中密封损坏严重,常常出现漏液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随机跟踪,发现支架双平衡缸动作不一致,受压不平衡是损坏密封的主要原因,他们就变双平衡缸为单平衡缸,破解了这一难题。开采初期使用的采煤机及其配套设施,运行到机尾无法采通回风巷地鼓形成的大量堆煤和积矸,影响运输机机尾和端头支架的正常推动。面对这一问题,矿上联手生产厂家攻关,通过改变进刀尺寸、增加变线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科技助推,多项成果创效益。《大跨度破碎软煤巷锚杆锚索联合支护试验研究与应用》,采用结构力学方法建立锚杆、锚索联合支护设计公式,进行大跨度煤巷支护及开挖方式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解决了超大断面切眼支护的技术难题,创造利润2790万元。回采工作面两顺槽掘进,按原设计沿底板送巷要留0.8—1米厚的顶煤,回采时这些资源无法回收,还因地鼓起底、漏顶处理维护加大了职工劳动强度,加大了人工成本和材料费用,影响了煤炭质量,既不划算又不安全。优化设计后,改沿底送巷为沿顶送巷,回采后每米巷道可多回收煤炭资源5.59吨,增加经济效益1258元,同时还可节约各种费用2000多元,全矿每年回采巷道工程量13000米,节省费用5000多万元。回采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地坪,他们改混凝土浇筑为“三合土”铺设,装备一个工作面可节约费用165.6万元。对大采高工作面回撤,他们大胆创新,改革回撤工艺,取消主、辅撤架通道及联络巷,减少掘进工程量580米,节省投资348万元。
(齐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