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静伟
一
夜深人静,喜欢把自己囚禁在密密麻麻的书堆中央,左顾右盼着,等待着作者从字堆中挺身而出,舍身带我逃到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里;在那里,可以咀嚼千古的色调,堆积玩耍大大小小的方块字,品酌花间的清酒,和似曾相识的人相遇……看似孑然,却是团花簇锦。
二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我十几岁就读了《易》,当时的读是懵懂无知的窥中望月,且多年来,它还一直伴在我的身边,事实上我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易》的程度,也许这是我的命数,机缘来得过早,反使得杰作给我留下不好的滋味:思想过于成熟沧桑,对世间万物的规律看得过于清楚透彻,做事过于顺其自然,其中的人性苍老一面和年轻的面孔是背道而驰,不知不觉中成了怪物,一个未老先衰的怪物。
三
看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想对逝去的史铁生说:一不小心走进了你精神信仰的圣殿,在你感悟生命、祈祷奇迹、仰视不完美的地方里,我的心灵是鸦雀无声的。也许只有沉寂才有资格去敬仰人生尊严,才更有力量去诅咒宿命……但你的文字,却有能力带上读者、带着尊重生命行走在“不完美”的地坛里,原来,文字是可以超越宿命的。
四
王小波的《沉默大多数》是一篇特立独行的作品;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创造出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品,文章犀利、超脱、幽默;看他的杂文,就如你在和一个调皮的孩子精彩对话,对话过程中你会不由得倒吸口冷气,因为他的冷幽默出乎意外。但在调侃的文字间透露着深沉的哲学思考、对自由的向往和巨大的创造力,值得品味。
五
看着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没有缘由地想到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是一声叹息,而在他的眼中,秋天是一种成熟的诗意。水到渠成的情感抒发,就如四季更替一样自然,不知觉中被他所说的秋天“纯熟”的魅力所吸引、折服。哦,原来成熟的魅力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力量。
六
梁实秋的散文《中年》,好似运用“欲擒故纵”的兵法,前半部分运用自嘲自虐,诉说着中年的悲哀和无奈,让我们如临其境,但到后半部分确是话锋一变,变成了规劝,整篇文字看不出无奈的抱怨,也不看出剑拔弩张,只是看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也许这就是作者的中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