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起,略阳县总工会开展就业帮扶活动已经11年,11年里许多下岗工人、农民获得了帮助。陕西略阳县原县纤维板厂的杨建立、崔静等50户家庭是在一场灾难中真正认识了工会。1997年纤维板厂由于效益不好政策性破产后就一直靠出租厂房为生,原来的纳税大户变成了上访大户,像杨建立、崔静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更是苦不堪言。1999年,略阳县总工会对原纤维板厂家庭特别困难的职工展开慰问和再就业帮扶。至今,县总工会已经帮助原纤维板厂30%的职工再就业,组织的温暖仍然留在他们心里。
略阳县是陕西汉中的山区工业大县,职工比较多。但因产业布局不合理、“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债务化解等多种原因,一部分企业因市场原因破产、长期停产,留下了大量困难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据县总动态排查登记显示,现有困难职工1367人。如何有效地帮扶困难职工,乃至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工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县总把突破口选在了树立工会工作的品牌上,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使“应急帮扶、就业帮扶、爱心助学帮扶、交友结对帮扶”四大品牌工作逐渐叫响并走向了常态化、动态化,使困难职工走出困境有信心、投身就业有方向、转业岗位有资金、创业发展有成效。
仅去年一年,略阳县总工会就投入资金44.78万元,慰问了1071名困难职工、93名劳模;援助了41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上大学;与劳动部门一起协调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47人;通过就业援助,使26名农民工实现就业。
略阳县妇联主席张慧芳是县总工会开展的“一对一”交友帮扶活动中最热心的一员。从2007年加入交友结对帮扶活动,她已经连续资助了2个家庭。原鸿兴建筑公司的退休职工苟正中是张慧芳资助的第一个困难职工家庭,除了在节假日对苟正中进行看望慰问外,还为他送去慰问金、生活用品。2008年,苟正中因病去世后,留下多病的妻子和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为了保证这个困难家庭的生活,张慧芳又积极帮他们办理了低保。
正是这样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树立起了略阳县总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形象。
“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哪里职工有困难,工会的帮扶就送到哪里!”略阳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郎国成告诉记者,要做好工会帮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工作常态化,帮扶动态化。近年来,略阳县总工会在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基础上,先是逐步把“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中的特困职工、大病困难职工、单亲困难职工家庭等纳入日常帮扶救助范围;然后利用每月的工会例会,沟通帮扶信息,有重点地对急需帮扶的特困职工采取应急帮扶;如有必要再及时召开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协商帮扶举措,直到解决。此外,略阳县总工会还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档案,通过上门咨询、电话交流等形式,深入住地核实,逐一摸底调查登记,按不同困难程度和原因,列出困难、特困两个等级,归类装订存档,并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几年来,已基本摸清全县困难职工的家庭状况、致困原因、技术特长、就业要求、思想状况等动态性资料。精心整理出困难职工档案1286份,其中特困职工档案756份。
因为帮扶,所以温暖;因为真情帮扶,所以真实感人。县总工会副主席郎国成说:“工会为职工干实事,既树立了工会的形象,更是实现了工会对职工的承诺。”
本报记者 鄢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