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其次便是法律法规的培训。农民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往往没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容易采取一些极端措施。给农民工普及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合理渠道去维护自身利益。而文明礼仪等培训项目则是希望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培训中,操作技能并没有被放在首位,因为在工作人员看来,这项培训更应是一项常态的,并且在工作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互相补充进行。
绝佳的双赢
在程西京看来,开展农民工培训是一场绝佳的双赢。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培训使得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大大增加,直接提升了工程项目的安全达标率。“去年我们就获得了由陕西省政府颁发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其次工程质量也有很大提升,鲁班奖、詹天佑奖、长安杯,这一个个建筑类大奖的背后是和农民工过硬的专业技能分不开的。
但从农民工的角度来看,通过培训能获得什么样的实惠,这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程西京认为,农民工参加系统的培训能使他们学到真本事,这无形之中提高了这些农民工的就业率。“陕建集团培训出来的农民工基本上都会被集团内公司留用,即便是去了别的建筑公司,由于其经过培训,都能很轻易地找到工作。”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除此之外,技能的提升也直接使得农民工在经济上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随着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通过考试获得技工证,直接就增加了他们的底薪。“前段时间公司还有一名工人参加全国性质的抹灰工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像这样的‘高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十分抢手,建筑公司也喜欢雇佣这样的农民工。”工作人员表示。
对此董云峰深有体会。董云峰是河南籍农民工,是一名抹灰工,今年四十岁,从老家来到西安做建筑工人已经好几年了,目前在陕西建工集团五公司承建项目工作。“工地都喜欢用熟练工,经过培训自然好找工作,而且培训教的安全知识都很实用。”一句话道出了董云峰内心的真实感受。
几年前刚来到西安时,董云峰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在工地上也只能给别人打打下手,但在陕建集团工作的这几年他接受了系统的培训,虽然工作的工地一直在换,但始终没有离开陕建集团。用董云峰的话来说,做生不如做熟,况且这里的管理更加规范。
2007年,陕建集团创建的农民工培训学校有3所。到了2008年新建的学校为28所,2009年114所,2010年达到162所,共计培训农民工12.43万人次。现在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而成熟的农民工培训方式也广为人所称道、借鉴,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发展。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