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观念逐渐普及的今天,要真正实现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残疾人开车出行方面,首先就面临着诸多限制。
丁立娟表示,一家商店门口的几级台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不过是抬腿之劳,但对一名残疾人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电梯旁边的按钮,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轻轻抬手一按,可对于残疾人而言,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动作。
笔者采访发现,在许多商场、超市、饭店、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停车场,既找不到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障碍设施也都不健全。
据了解,在国外的一些商场、超市、餐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停车场,离入口最近、最方便的几个停车位必定是用白色的车位线和蓝色的轮椅图案标出的残疾人车位。残疾人开的车都有汽车管理部门核发的特殊车牌,如果发现不是残疾人车牌的车占用了残疾人车位,就要罚款100美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残疾人的停车难问题。
相对于能驾车的残疾人来说,盲人出行显得更为艰难。在全国各大城市,专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盲道,有相当数量是被自行车、机动车或摊位、路边堆放的物品所占据。在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过程中,许多盲道被截断后不及时恢复,最终成为“断头道”。“无障碍上有障碍”“盲道反倒不帮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无法依靠盲道出行,市民周玉华只好自己训练了一只导盲犬,每天由她带着导盲犬接送丈夫上下班。因为导盲犬引路的路线是固定的,所以周玉华和丈夫的活动空间大部分时间只能局限在家里。“盲道上东西太多了,不敢轻易出去。我们身边又没有健康人照顾,一旦走丢了,就回不了家了。我也想到公园里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外面的味道,可是太难了。”周玉华无奈地说。
盲人王崎也深有同感。“人们把很多酒店宾馆前面的盲道当成停车位,严重占用盲人出行通道。绕过去走到马路上,旁边车一辆辆跑得很快,走路总要提心吊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