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利华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课文中鲁迅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他杂文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现在已经明显凸现出来。抛却文学性不讲,他作品的社会性足以引起我们乃至几辈人的深思。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鲁迅反而被慢慢遗忘、抛弃,他的文章也慢慢淡出了语文教材,这到底是学生的不幸还是社会的悲哀?鲁迅与之作品具有很大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他那种倔强的抗争、深刻的洞察、辛辣的嘲讽和彻底的不合作,成为鲁迅精神的精髓。
鲁迅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变态的,它脱离正常的轨道,像一个妖魔一样,所以那时不管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另外不正常的自己,从而走向毁灭,这就是社会逼迫下的自我异化。鲁迅既从正面表达了对于朴实人民群众的关心与同情,同时又从反面对异化人性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糟粕不仅毁灭个人,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当时社会的人被各种各样的封建糟粕所同化着,经受着莫大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现在,不再是人吃人的社会,但我们也经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每个人都要熔入进去被同化,从而成为另一个生命体。但我们都愿意承认这种同化没有造成我们自身的异化吗?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我们应该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哲学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又何必非要把自己都变成圆溜溜的卵石呢!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没有资历去一一挖掘鲁迅作品如何伟大及他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我也无意争执孰是孰非的问题,我只是要让众人认识到鲁迅的意义,意识到鲁迅提出问题的严重性,不要遗忘了鲁迅的价值,不要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