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隐性就业壁垒浮出水面

“灰色技能”盛行校园

2023年08月31日

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英语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这些曾经都是求职中有力的竞争砝码,但现在,它们在遭遇“隐性就业壁垒”时“含金量”明显降低。

林林总总的“隐性就业壁垒”让大学生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给自己求职时增添“砝码”,一些大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将培养“灰色技能”当成求职前的“必修课”,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所谓灰色技能,就是指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前专门修习《厚黑学》、热衷于拉关系等,培养自己唱歌、喝酒、跳舞、打牌等技能。

曾经就有媒体报道过,在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四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坐在地上聊天,一会儿后三人竟躺倒在地。经了解,四人是来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复试的。中午领导请吃饭,他们拼命喝酒争表现,以致喝醉。其中两位是即将于明年毕业的大学生。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98人参与),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吴敏表示,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以后的工作和人打交道会比较多。已经毕业的师兄们也经常提到,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比较看中这些因素,掌握一定的灰色技能肯定是必须的。为此,吴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了,“虽然我不大喜欢抽烟喝酒,但是以后要和客户搞好关系,这也是没办法。”

“隐性就业壁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选才标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给求职者包括家长造成不良影响。

不少职场专家表示,“隐性就业壁垒”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但并非是主流现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应该正确看到这一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而言,人才本身才是重要的资源。用人单位应该承担起科学认识人力资源,打破就业壁垒的责任,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才会让更多人才进入自己的团队。

对于求职者来说,热衷于培育社会关系、培养“灰色技能”等,这些表面上有利于找工作,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工作的发展,因为企业真正缺乏的永远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不少求职者对“灰色技能”的关注,超过对自己行业、专业关注的现象,纳杰人才职业指导师徐舜表示,“灰色技能”作为职场生存技能的一方面,可以去学,但是要分清主次,注意适度。企业用人,看中的还是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知识能力水平。求职者应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多积累工作经验,这才是帮自己找到工作的关键。

北京某高校毕业指导中心顾老师,常年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于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存在就业壁垒问题,她对记者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自身的实力外,确实存在很多种其他的因素。不过,总的来说,公司在招聘时会考虑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能,也要求你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但不能我们把这种能力局限于会不会拉关系,会不会抽烟、喝酒等。”

同时,顾老师也表示,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们都期盼有更好、更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竞争力总的来说还是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内在能力才是关键。而就业求职“隐性壁垒”的日渐显性化,人为地限制和垄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也使一些优秀人才错失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助推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增长。要打破就业壁垒,还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承担起约束和监督的责任,真正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社会秩序。 (徐福平)

上篇:没有了
下篇:近三成HR反感“面霸”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07/28/0801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