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巡线”两个字吸引我的视线,进一步浏览文章后,展现在脑海的是“蒲白铁运公司巡线抢险队”队员们鲜活的形象。8月9日专刊一版刊登的这篇稿子,生动地再现了——暴风雨中,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抢险队员们克服困难降服一个个拦路虎的历程。虽然只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却展现了煤化系统职工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
喜欢看这样的稿子,如一版刊登的“一名老党员的临终遗愿”;更多的在三版,7月26日三版刊登的“综采队里的袁大头”、“铁门栓——刘铁文”等。有写老共产党员朴实情怀的,如6月28日三版刊登的“桃园社区汪祖海”;有写基层单位“半边天”的,如3月29日三版刊登的“别样美丽的编织者”和“煤花绽放”等。还有在四版刊登的一篇篇文章、一幅幅图片,如“矿山铁汉”、“矿山脊梁”等。每一篇作品,都是基层通讯员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笔触,辛勤耕耘的成果。可更重要的,是编辑们在众多的来稿中善于发现的眼睛,是编辑们心系职工、情牵一线的情怀。
正是《陕西工人报》·《煤化专刊》来自一线、源于群众的作品,使报道更加生动鲜活、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也使我一如既往地关注和参与。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日前举行的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有了思想的火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唯有深入才生动,真切朴实最感人。我相信有编辑老师和基层通讯员的付出,《煤化专刊》会更生动、更活泼、更有生活气息。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读者,会始终和你们携手同行!
(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