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我国首次推行无车日活动以来,迄今已是第五个,从一开始的108个城市参与,到如今的143个城市参与,说明“无车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然而,坊间也有不少质疑声,认为“无车日”越来越形式化,甚至成为“鸡肋”。
笔者认为,“无车日”年年吹旧笛,该吹出一些新调了。
首先,封存公车的力度可以更大、更制度化。我们看到,在“无车日”当天,广州大约9成公车被入库封存。此举令人叫好。但老百姓更愿意看到的是,封存大量公车,应有更多地方参与,也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当然,既然公车能够封存,而私家车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有责任少开车、绿色出行。
其次,满足公众绿色出行的愿望和条件。一说到绿色出行,总有人一肚子气——想骑自行车,自行车道无处可觅,即使有也极其逼仄;想乘公交车,人满为患;挤地铁吧,如果没有一把力气,有时不厚着脸皮还真挤不上去;而且,不少城市尚未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况且,城市上空都被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等笼罩着,出行如何绿色得起来?
最后,通过更多的方式鼓励人们少开车、不开车。比如,拼车,在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下,公民拼车一举多得,既便于少开车,也能节省能源。再比如,降低公交费,甚至免费送给市民公交乘车卡。此外,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汽车等等,动作也要更快一些。
没有什么措施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这就需要旧笛多吹新调。诚然,“无车日”只是一个尝试,甚至只是一种“秀”,但当这种“秀”深入人心,逐渐变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无车日”的意义与效能就显现出来了。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