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伊朗时间8月31日上午8点(北京时间11:30),由化建公司承建的伊朗阿拉克炼油厂升级及扩建项目90万吨/年重整装置,经过近两个月的冲洗、吹扫、调试,一次打通流程,并产出合格的汽油。
至此,作为集团公司工程板块主力军的化建公司,圆满完成了自主管理、自主施工的海外工程建设项目——阿拉克炼油厂扩建及产品升级项目建设12单元的安装工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走出国门。
然而,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该工程施工量大,涉及钢结构2130吨,设备176台,工艺管线7.68万寸径、电气仪表电缆20.24万米。而且,所有图纸都是英文版,HSE、QC、PMC、WCS等部门的质量检查标准都是欧标,施工程序及管理与国内有着巨大差异。另外,从项目组织管理、人员动迁、物资材料、后勤保障等方面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对于初次涉足海外大型项目的化建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科学组织精心施工
早在2009年初,化建公司就积极开展项目筹备,在全公司范围内挑精兵、选强将,组建了由200多人组成的工种配套的伊朗施工团队,并制定详实的施工方案。第一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来到了陌生的国度——伊朗,开始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和施工现场勘查。同业主、联合体就有关业务进行了对接,先后完成了营地建设,整合了相关的信息资源,为安装施工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2009年9月,项目开工建设之初,由于受材料到货影响,工程无法全面展开。然而,更紧迫的问题是,所面临的各个环节,都与国内施工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图纸的处理、资料的报验,还是严格的检查程序及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都让当时参与施工的人员感到巨大的压力,所有施工过程几乎都是一道工序一检验,每一道检验程序都对应着相应的报验资料。而堆积如山的报验资料直接决定下一步工序是否能继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先期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在施工现场,开工以来材料到货迟缓的状况并没有随着工程的进展而迅速转变,但伊朗方面在进度要求上又毫不放松。鉴于此,项目部灵活调整施工部署,不定时召开职工会议,分析形势,协调解决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工程装置中四合一加热炉对流室由四块长24米,宽1.9米,高1.38米的方块形模块组成,每个重达90吨,吊装高度高达28米,相互之间用268个螺栓连接,内部的衬里已经施工完毕,吊装稍有变形,会直接导致衬里开裂,并且无法修复。如何在吊装时不变形,并把268个螺栓眼对准,达到吊装成功,一时成为吊装最大的难点。起重队长刘宏新、吊装工程师康飞鸿和施工经理张文斌,项目经理刘立风进行多次沟通,巧妙利用吊装工装,分3层设置吊具、吊耳,采用了1250吨大型履带吊,顺利完成了安装任务,得到了联合体、PMC和业主的高度赞扬。
牢记使命不负重望
在伊朗,化建施工人员是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面对困难不畏惧、冲在前,充分展现了化建铁军的风采。
项目经理刘立风每天第一个进入工地,最后一个离开现场。他除精心安排好施工外,还千方百计地安排职工的生活。负责现场质量安全的郭炳蔚、刘进安,严格按照HSE的要求,加大隐患治理、作业环节安全监督、安全教育及HSE管理体系实施,严格执行工序控制程序,保证了现场质量安全时刻处于受控状态。
正当项目进入关键时刻,工艺技术员颜道根的爷爷去世了,他将悲痛深埋在心里,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电焊工赵健、张建秋、程翔,技术过硬,一次焊接合格率高,分别受到联合体表彰奖励。青工刘文强、刘穆林,在月评比时分别被评为月安全先进个人,为公司赢得了荣誉。质量安全部长张红博,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注重日常检查,强化过程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使焊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设备施工经理马保杰经常亲自带领施工人员,在50多米的高塔爬上爬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重点关口,他都要亲自把关。在他的努力下,整个现场的设备安装进度一直处于各专业的前列,而且设备安装质量也得到了相关检验部门及业主的一致好评。管工班长侯海军在施工进入大干时,得知母亲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强忍内心悲痛,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
在伊朗施工的近两年中,化建施工人员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的不通、气候的不适应等困难,怀着为延长石油争光的决心,团结拼博,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一个个施工任务。
(任军 陈练斌 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