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看着‘天宫’升天心情十分激动,想想之前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杨峰笑着说。1992年,理论与实际操作成绩位居技校毕业生第一的杨峰,来到六院7103厂25车间,承担起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活门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任务。阀门加工是火箭发动机的一大关键技术,杨峰所加工的阀门是火箭发动机上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关系到卫星、飞船、导弹的发射成败。高质量的阀门,来自操作者过硬的加工技术,而过硬的加工技术则来自操作者日积月累的经验。
为确保推举“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任务圆满完成,25车间专门成立了以杨峰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有关技术书籍,根据不同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加工精度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大胆创新,反复试验,针对各种活门零、组件结构特点,总结出了一百多个加工难度大的零件创新加工方法,攻克了R主活门、火药启动器等关键件的加工难点。
“我的岗位可以平凡,但我的人生不能因此平淡,如果可能,我愿意永远做‘天宫’的一颗‘螺丝钉’。”正是有着像杨峰一样,众多甘愿为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螺丝钉”,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有今日的辉煌成就。
本报记者 刘鹏 周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