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时空,五十年只是流星闪现。鳌背山却以无言的深沉铭记着,这座历经沧桑巨变的煤矿全部的历史,和几代煤矿人泪水与欢歌交织的生命姿态。
五十载风雨走过,在飞扬的灵性与理性的沉思中,她以“王”者风范,“石”破天惊,“凹”吐风云;在时代和历史期许的目光中,以专注的意志超越着自我。
鳌背山,一座驮载着久远历史与深沉重量的山;
王石凹,一座聚集着中国煤炭工业厚重希望与陕西能源经济沧桑巨变的矿。
鳌背山和鳌背山下的王石凹煤矿,共同演绎着一部精彩而深沉的历史长卷。
她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7年12月2日开工,1961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当初以“矿井规模大、生产能力大、井筒直径大、矿车容量大、主副井提升绞车大、选煤楼选运能力大、风井扇风机大、井下主排水泵大、压风机能力大、办公楼面积大”等“十大”闻名铜川、遐迩西北,成为铜川矿区的主力矿井。
也许正是这种极度辉煌的历史和曾经举国罕见的关注度,使的王石凹煤矿50年信念如磐。这一信念就是“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诠释这一信念,其内涵是多元化、多维度的,其中即涵盖着一种可贵的创新理念。这种创新精神是王石凹煤矿穿越50年历史跨度而永葆生机的源泉。
思维创新定乾坤
在新中国煤炭工业大格局中,王石凹煤矿在很长一段时期就是一面旗帜,而要长期维系标杆地位,引领后续煤炭企业样板化发展,首先就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开创性思维。
24年前,当全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尚不知标准化如何搞时,王石凹矿党政即发出了《向标准化进军动员令》,使大干质量标准化变成了全矿职工的自觉行动,首次在西北五省同行业中达到部颁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成为陕西煤炭系统第一家达标单位。
今天,当煤炭工业因自然赋存差异而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景象时,王石凹被资本与资源引发的滚滚洪流“淹没”了,但她延续的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山一般厚重的优良传统却从不曾中断,只是内敛如鳌背山,无语地思索与守护。
过去的五年,她投入安全资金5453.68万元,建成各类新的安全保护系统,升级改造一系列旧系统;
过去的五年,她悄然完成了安全管理精细化的转变:在18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统领下,推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格局,推进“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制度,而安全信息收集、反馈、处理体系和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使得安全风险逐层分解人人共担、安全成果全员共享;
四年里,王石凹煤矿井下大巷变得五彩斑斓,人行井车场亦是靓丽而明光,安全文化延伸至矿工们目所能及的所有角落;
三年来,“手指口述”、“安全询问”、“四位一体”、“报告汇报”、“安全访谈”、“岗位描述”等等安全创新理念,在王石凹煤矿成为一种自我行为;
今天,王石凹煤矿全员学标准、事事有标准、人人懂标准、处处达标准。
截止目前,她已有5年实现安全生产零目标,连续两年获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矿井”。
制创新激活力
从大而统的计划经济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从八十年代全矿6300多人、八个采煤、九个掘进队仅采百万吨的高员低效,到现在的不足3000人,仅靠两套综采、三套综掘最高年产160万吨的高产高效;从原煤生产、生活后勤、多经三产三条线管理到经营与非经营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的建立,不间断的体制创新为50年的矿井注入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激烈的市场竞争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王石凹煤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
面对艰难处境,王石凹人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政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毅然选择了大刀阔斧的体制革命:
1999年,全面推进自负盈亏机制。按照原煤盈利、多经微利、生活后勤自负盈亏的总体思路,完善了内部价格体系,强化了内部考核,把各项经济指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解到区(队)、班组、个人,保证各项指标的全面落实;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以产定编、以编定岗、以岗定资、以资定人的制度,职工工资全额浮动。2003年2月率先在机关科级干部中引入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机制,37名干部述职演讲,经群众测评,29名干部聘任,8名换岗,仅此一项使机关人员减少了85人;
全矿推行内部模拟市场运行,将完全成本涵盖所有经济业务活动,从而使全矿原煤制造成本一降再降,由1998年的110.34元/吨下降到了67.9元/吨;
……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体制创新,王石凹矿不仅顺利渡过了难关,而且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管理创新增效益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对企业的变革和改进,高标准、精细化是王石凹对于管理创新的至高追求。高标准就是要超过基本标准要求去做人做事,达到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的目的;精细化就是以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零缺陷管理、永无止境追求
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王石凹矿将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有机衔接,结合企业实际,在全局率先创新实施“五化”(思想人本化、行为军事化、岗位程序化、工作标准化、财务制度化)精细管理模式,从矿领导到每一名员工,分层逐级采取了不同的精细化管理方式,为全矿158个岗位制定了1487条精细化管理细则。
2005年,对全矿500多个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和整合,形成了四大部分十个方面328项约35万字的《王石凹煤矿管理制度汇编》。2007年,细化、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245个,形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如今,王石凹矿开始实施流程管理。对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部门、跨部门工作实行细化分解,制做流程图表,全矿制作流程管理图表385份,制定岗位(工种)流程2245个,考核标准10398条。逐步形成了区队自管、班组自治、个人自律具有本矿特色的流程管理模式,被铜川矿业公司确定为公司八对生产矿井的学习模式。
技术创新添后劲
这是一片引领发展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完成管理创新成果84个,有150多个科技项目获得了各类科技成果奖,一大批成果在煤炭生产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
1981年9月,由采煤五区首次运用高档普采技术,连续推进了1500米。为全省机械化采煤做出了榜样;
1982年,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的“分阶段跨石门、连续推进开采”的巷道布置方案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2年,创同类工作面全国最高记录。1985年又以年产原煤51.33万吨的记录,第三次夺得全国高档普采冠军;
1997年3月,在东部293I工作面开始新上综采设备一套,于同年10月安装完毕并试生产,次年元月开始正式生产。1998年9月,在2209Ⅵ工作面又装备一套综采设备,至此,矿井机械化采煤率达到100%。
这是一长串骄人的科技创新的历史足迹。
今天,随着“科技兴矿”战略的实施,王石凹迎来了“数字”矿井的新貌。集安全监测监控、生产集中控制等系统组成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对井下人员、机车轨迹的查询和跟踪定位;甚至井下的高低压开关也是智能型带有通讯接口的新型开关;两套干式选煤设备则实现了电脑集中控制,使商品煤发热量提高了300大卡以上;33台智能节电器每年可节电8万多度;
新技术应用方面,王石凹矿综采设备首次使用变频调速采煤机,在两个综采面分别使用了ZY2800/14/32和ZY2800/13/28液压支架,先后购买4800套单体支柱绞接顶梁,改善支护质量;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整合,掘进通风采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分风;为采面安装移动抽放系统,补充各类监测仪器、仪表等,有效解决了落三角瓦斯积聚问题;
在借鉴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王石凹人全面开展顶板支护,降低煤尘等重点技术研究。《2504综采工作面改造》项目,通过对因断层影响的2504综采工作面进行技术改造,补掘290米巷道,多回采原煤6万吨,为矿新增产值1680万元;《2207工作面孤岛煤柱支护技术研究》、《斜溜井垮塌支护应用与研究》、《综掘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应用》等项目的研究成功,解决了诸多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
2011年,企业隆重召开首届科技大会,并拿出10余万元对近三年来在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科技工作者以及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论文获奖代表进行了表彰奖励,激发职工参与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不仅使王石凹矿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而且使具有47年历史、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老矿焕发“青春”。2007年初,王石凹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历时四个多月挖掘老矿资源潜力的“找煤”工程,对因开采技术落后已甩掉的5#煤下分层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10#煤可采储量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探明地质储量8541.6万吨,可开采量为5012万吨,矿井还有28年的发展前景。此科研攻关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鉴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让一度恐慌的两万多名职工和家属吃了一颗“定心丸”。
文化创新固根基
卓越的企业孕育卓越的文化,卓越的文化成就卓越的企业。
近年来,王石凹煤矿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推动了矿井的和谐发展。
按照将文化大矿变成文化强矿的思路,她先后编印形成了《企业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和《廉洁文化手册》三个文化手册,确立了企业文化模式和各种理念94条,谱写了矿歌、廉政之歌等;建成了“傲背文化广场”、“工业花园广场”、“廉洁文化景观园”和两个职工休闲娱乐广场;开办“王石凹大讲堂”,邀请教授学者来矿授课,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板报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相关知识,使企业文化知识深深根植于职工心中;形成了安全制度“一条线”、亲情安全“一长廊”,安全提醒“一通道”、安全文化“一园地”,安全培训“一场所”的“五个一”安全教育阵地。
王石凹煤矿通过对建矿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进行凝练,产生了“务实、创新、高效、富民”的企业精神。涵盖了以矿为家、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勤奋学习、昂扬向上的求知精神;尊重科学、稳健经营的求实精神;团结一致、互助友善的协作精神。
观念创新促和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由于建井最早、人口最多,加之当初“先生产后生活”格局,使得住房、饮水、取暖、道路、环保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王石凹矿区24000多名职工家属。2006年,王石凹煤矿党政一班人确定了“以人为本,追求超越”企业核心理念,把让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责来履行,将提高职工家属幸福指数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
近年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对职工食堂、矿工俱乐部、办公大楼、单身宿舍、区队学习室进行装修、美化;投资210多万元建成了集健身、读书、棋牌、电子阅览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高质量的塑胶篮球场;
2008年,为1958年以前出生,曾在矿集体办企业工作超过10年的1034名超龄未参保人员办理了养老补贴;
从2009年开始,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成片拆除破窑洞、油毡房、土坯房,新建单元楼房16栋918套;
2009年,投资3816万元,实施集中供暖工程,使矿区1650户上万名职工家属告别了冬季生煤炉取暖的历史,享受到了清洁过暖冬的幸福;
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53.66万元用于矿区环境绿化,矿区绿化率达到30%;投资680万元,对原污水厂进行扩容改造,使日处理能力提高到2500立方,处理后的污水用于井下生产和地面降尘和绿化,大大改善了矿区环境;
2010年,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矿区天然气安装工程,使全矿44栋2357户职工家属告别了生煤炉做饭、烟熏火燎的历史,用上了经济、环保、洁净的天然气,开启了“低碳”生活之路;
同年,多方筹集资金960万元,对矿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总计达4500米,引铜川市饮用水进矿区,实行24小时供水,彻底解决了建矿至今困扰职工的生活用水水质差、水量不足等问题,让矿区5017户职工家属用上了健康合格的“甘甜”水;
还是这一年,王石凹矿职工年人平均收入达到了5.7万元,创建矿以来之最。
创新无止境,发展无终点。
五十年奋进伴征程,五十年汗水铸辉煌。五十年来,王石凹矿累计生产原煤4564万吨,上缴利润10亿多元。
五十载风华猎猎,半世纪荣耀煌煌。五十年来,这片热土上先后产生省部级劳模和先进人物39名。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立潮头的王石凹人,以创新的理念与激情,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篇章。
总策划:解耀明 杜进良
策划:田战强
撰稿:刘公望 白军战
副省长吴登昌《中》来矿检查工作,矿长解耀明、书记杜进良陪同。
2001年9月17日,省长程安东在王石凹视察安全工作。
陕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华炜(右四)一行,在铜川矿务局局长宋志刚等陪同下,深入王石凹煤矿调研指导工作
1988年,煤炭部部长于洪恩来矿检查工作。
1959年4月5日,张金聚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接见
矿井初建时的劳动场景
王石凹矿竖井井筒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竖井井筒
王石凹煤矿1961年建成移交投产
矿区景色
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王石凹矿名石刻
退休人员送来惠民工程感谢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