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造价1.4亿元的工程,一开工就面临着亏损近1000万元。”面对几成定局的亏损态势,西铁工程公司三段西康二线四分部项目经理李端心有不甘,他不想让自己的团队出力流汗地干了一场,却“背一身债务净身出门”。为了扭转这一局势,李瑞带领着自己的职工摆正“快”与“慢”、“远”与“近”和“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一步步填补了项目“先天”形成的亏损窟窿。
在“快”与“慢”中寻“盈”机
西康二线四分部承担大小7座桥粱工程,施工中实际地质绝大多数为软石层,不得不使用冲击钻,这种钻机成一孔需要15天左右,初步计算仅大桥基础施工这一项,就要亏损1000万元。
为此,项目部力排众议,重新编制新的施工组织方案,从模板上入手,把原计划购置10套,费用380万元墩身模板,改制为2套可调节模板,仅花费180万元,使用这种模板虽然进度比原设计模板稍慢,但是,完全和冲击钻施工的进度合拍,既避免了窝工,又严格控制了成本。他们还在桥梁基础施工中自己租机械自己组织施工,不仅把最大的利润率“搂”到项目部,又避免了“一窝蜂”的施工。
路基工程原计划在后期施工,李端出人意料地把这项工程提前干了,而且争分夺秒加快施工进度。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李端解释说:“施工中有好多可以回填利用到路基上的土,如果路基不干,就得弃掉。弃土得花钱,将来要用的时候,又得花钱购,一反一正,效益就这样漏掉了。”
在“远”与“近”中找“钱”路
该标段路基共计需填方16.4万方,挖方22余万方。按照设计要求,弃土和购土都在工地周围不足10公里左右范围之内。由于施工地段处于秦岭风景保护区,当地政府规定严禁在该区域30公里内弃土、购土。按说运距越远,费用越大,对成本造成的压力越大,项目部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在征得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同意,又和当地村民商定后,以在施工1公里左右范围内为村民造田为代价,选定1个弃土点,解决了绝大部分的弃土,弃土运距不足1公里,运费大大降低,弃土是“零成本”,还造田30余亩。
在“大”与“小”中觅“财”源
由于工程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同意村民提出10余项改移改建道路、管道、恢复灌溉设施等正当要求。李端把这些零小工程作为增加项目部效益的又一个“商机”。他了解到这些小工程造价少到几十万元,最多有上千万元,利润空间较大。干这些零小工程,李端把握一个底线:只赚不赔。他确定了“三不干”的原则,建设单位和当地政府、村民没有签订“纪要”不干、资金不到位不干、没有项目部参与设计不干。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三项合同外的小工程,每项工程效益可观,对填补项目亏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杨琳 通讯员 董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