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随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为整个过程提供动力之源的航天六院人,疲惫与焦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两个航天器对接的那一刹那,心就落地了一半。”一名观看直播的职工开心地说道。在他看来,两次发射任务带去的不仅是两枚火箭的“心”,更饱含着航天人满腔赤诚,而“神八”与“天宫”的成功交会对接,给所有航天人带来了极大地鼓舞。
据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部长郭国长介绍,“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都由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可当他们与火箭成功分离后,就轮到六院801所接过空间推进、交会对接任务的“接力棒”了,他们要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提供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姿态控制和返回制动等所需的动力源。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技术新、难度大,要求多系统、多设备精密准确地协同工作,在航天领域是一个难点。由于地面试验环境和太空中有很大不同,许多试验都是无法在地面进行模拟的。因此在两个航天器真正成功对接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在这之前,大家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7103厂总装车间的工艺员王健武感慨道。
去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航天六院时,在7103厂十车间发表了重要讲话。也正是在这里,推举“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天的发动机完成了最后的总装。
球形密封占长征发动机管路连接接头密封部位70%以上,为了提高杜绝泄漏隐患的可靠性,王健武开始了最为枯燥、最为艰难、也最为繁琐的试验。在艰苦鏖战的一年时间里,几乎每个试验和数据分析都要耗费王健武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从这些铺天盖地的数据中抽丝拨茧,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他常常独自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获得,他也会自己在半夜里兴奋不已,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论证,最终他总结出了一套球形接头装配拧紧工艺控制措施,提高了发动机气密的可靠性。在长二F发动机研制生产的过程中,设计师系统更改了部分密封设计,王健武充分结合自己在试验中的实战经验,吃透设计思想、反复琢磨,将设计图纸拆分整合,力求在装配前消灭所有可能发生的任何细微问题,正是他这种严格谨慎的工作态度才确保了发动机装配过程的顺利进行。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将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所以说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郭国长兴奋地说:“大家还得打起精神时刻关注航天器的最新运行情况。”
在航天六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呕心沥血,他们身上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同时,他们也是陕西航天人乃至全国航天人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航天之路还有很长,他们带给世人的感动也将继续。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