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网民的独立性和网络传播的无界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接受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公开质疑、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建言献策、对存在问题的善意提醒、对自身面临困难的请求帮助,是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及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尺。
一、当前网络民意的渠道及特点
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渠道,从BBS到门户网站,从博客到微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改变着舆论生态,重塑着公共生活。网络民意是社会民意的一个组成部分,微博民意也是网络民意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能说网络民意完全代表社会民意,也不能完全无视网络民意,“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评论者”,众声喧哗是社会舆论场的常态。其主要特点:一是它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表达机会;二是舆情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是传播的速度更快捷;四是网络信息良莠不分,信息量庞杂。如何促成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如何直面信息革命、新媒体给公共治理带来的挑战,如何透过纷繁的网络民意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网络问政的基本途径
一是要提升领导干部知网、懂网、上网的能力。网络信息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大量的信息和文化,但网络传播的独立性和无界性又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象,使得部分言论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约束。因此,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抓好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网络操作知识的培训,鼓励和倡导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触网”。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对社会网情、舆情做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判断;要掌握应对网络信息、化解网络矛盾的本领。看得见、听得懂网络上公众的合理诉求,讲得出、说得上矛盾的切入点,善于用网络习惯语言构建与公众对话交流的平台,改变权力化、程式化的话语系统。
二是要在反映社情民意上下功夫、创思路。当前,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都建立有不同类型的网上社区、网上论坛,但大多是民间自发建立、缺乏必要的管理,网上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就有人占领。要通过建立主流的网站论坛,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要建立多渠道的网络留言平台,定期收集网络民意,善于在公众质疑中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缺陷,并以此为契机改进工作,推动改革;要加强网络意见的正确疏导。一方面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网民的“免疫力”,强化网上“自律、自管、自教、自我管理”的操守理念。另一方面不能压制网络意见,要“疏”不能“堵”,要让部分公众的意见建议或怨气怨言得到充分地释放。
三是要增强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人们的思想困惑日益增多,如何抓好网络宣传是摆在各级组织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要及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要抓得住、抓得准矛盾和问题,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躲躲闪闪,不回避矛盾,多用生动形象的手段、鲜活的事例、身边的典型、翔实的数据,着眼于公众的所思、所盼,着眼于公众的所求、所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敢于面对媒体、敢于面对网络,第一时间公布实情,第一时间回复质疑,积极为公众解疑释惑、理顺情绪,有效化解舆论风波。
四是要实现回复意见解决问题常态化。网络问题,网下解决。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又要“下网解民忧”。要保证网络问政常态化,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网上意见收集反馈的牵头负责部门、督办督查部门;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流程管理,从受理内容、回复程序等方面进行规范,使对“网民网意”地回帖和处理,作为一种责任与义务,更诚恳、更开放、更科学、更理性,真正使网络问政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刘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