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个部门的“鲶鱼”效应

2023年09月02日

穿着深褐色的工作服,漫步在厂区的大道上,笑眯眯地招招手,和所有熟悉的工友打招呼。看起来,张戟和所有陕鼓集团的职工一样,上班下班拿工资。可如果告诉你,他不用打卡,不用考核,没有固定任务还不会被扣工资,你一定觉得奇怪。这一切的“优待”,只因为他所在特殊的部门——企业创新管理办公室。

四张办公桌,一张工作台,一块大黑板,2台动力柜,几株绿色植物和地上铺着七七八八,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这间创新办公室传达出的第一印象,既轻松又神秘。自2008年起,为了使职工的工作从“应付状态”变为“主动创新”,陕鼓董事长印建安特设了“创新岗位”。他认为:“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团队的创新、全员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员工都应该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在这过程中,员工会增强自我价值,懂得享受工作,从而提供员工的整体素养,提高企业的人才竞争力。”于是,喜欢观察、爱动脑筋的电器维修工张戟进入了印建安的视线,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小发明,小创新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张戟认为,创新不是难事,只要肯去想,创新推广的最大阻力是人意识和思维的僵化。他拿起桌上的一个螺丝,给记者举例:“这是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螺丝在紧固时会产生松动,松动就会影响产品正常有效的工作。放松的办法有很多,打眼、垫片,但都没办法长期生效。两年前,我得知有一种全螺纹防松螺母,国外的航天飞船都在使用,效果非常好,就想在企业内部推广。可是这一推就是两年,因为大家觉得没必要,觉得松动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在别人眼里,我的工作很自由,也有人认为我是在出风头、作秀。”张戟很坚定:“因为热爱。”现在,这个曾孤军奋战的“思想者”拥有了自己的团队。2009年年底,技术员王振峰加入,机加班长李新刚加入,热工仪表主任朴海日加入,这4个同样热爱“思考”的人为创新办公室带来了无限的勇气和动力。

工作内容不固定,有时上网查查资料,有时自己埋头做项目。更多的时候,他们喜欢走进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在实践中,会更真实地接触到问题。”说话的时候,王振峰正在摆弄手里的“电脑摄像头”。“这可不是普通的摄像头。”他解释自己正在研制一种内窥仪。厂里有种由高炉煤气驱动的风机,为了防止机器低效运转甚至叶片老损产生危险,里面的TRT叶片需定检查磨损和积灰情况。停机、开盖,检查进行的费时费力,有时候打开了才发现没有问题,不需要清理。王振峰受胃镜的启发,有个这个点子。他说:“成功以后,只需在风机侧盖上打上一个小孔,机器正常运转时也能顺利检查了。”

这种对技术创新的坚持,让这个小小的部门在全公司产生了“鲶鱼效应”,一股技术创新的“春风”很快感染了每个角落。截至去年底,陕鼓集团申请专利100多项。

本报记者 刘楠

上篇:不妨宽容劳动者的“忙里偷闲”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1/11/20111110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11/10/0903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