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可以说,慈善改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塑造了我的性格和人品。在与慈善结缘的11年中,很多陌生而又善良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了我鼓励,给予了我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安康市委组织部干事郑道波寄给安康慈善协会的一封信。郑道波原是安康市汉滨区牛蹄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1981年6月,还不到1岁的他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因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而改嫁他乡,从此郑道波的生命和爷爷奶奶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自我记事起,我时刻有一种恐惧感:爷爷半身不遂,奶奶患有贫血和胃病,他们一天一天地变老,我害怕他们离我而去!”而悲剧再次发生。1992年的一天,爷爷旧病突发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亲人的相继离去,带来的不仅是家庭经济的困难,也让他的生活蒙上阴影。之后又经历了两次中考落榜,整个人的情绪失落到了极点。“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内心的恐惧让我进而变得自卑”。然而,高二那年郑道波的奶奶,也是他最后一个亲人也离他而去。
“我已经不记的我是怎么哭了。我只记得高三那一年,老师、同学、亲友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鼓励,使我尽快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化悲痛为力量,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凭借努力,郑道波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然而,旧痛未消,又添新愁。手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半欢喜一半忧愁,面对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郑道波不知所措。难道就这样放弃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吗?“不,我要上大学!”那时,他这样告诉自己。
就在郑道波痛苦焦灼之际,安康慈善协会和原安康有线电视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把我的情况录制成专题片向社会播放,呼吁社会关心和救助如我一样濒临失学的大学生。几周后,安康慈善协会给我送来了2000元助学金,很多亲朋好友、无名好心人也纷纷慷慨解囊,给予了我各种各样的关心和帮助。与此同时,他们把我的情况介绍给正在全省做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的省慈善协会,使我有幸获得了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彻底解决了我四年的学费问题。”就这样,满怀着全社会给予他的一颗关爱之心,郑道波顺利走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大学毕业后,郑道波通过全省统一招考成为石泉县一名公务员,自己的人生也真正迎来了转折。“在中池乡的时候,我同时兼做石泉县慈善协会的一名义工。每当有贫困的村民来乡镇办事,我都会主动询问他们家庭情况。在落实他们的真实身份后,我会酌情上报一些困难户,并给各个村书记打个电话,有时候去村里,帮着解决一下。不好解决的情况,我也会自己掏钱捐助一些。他们的情况,在政府工作人员眼中或许是小事,但是对村民们来说却是大事。”
2010年4月,郑道波正式被调入安康市委组织部。如今的他,平日里负责部内公文处理、来信来访、财务报销、“大组工网”建设等工作。“只要慈善协会有活动,我都抽时间去给摄影摄像,并在网站上对外报道。”回想自己十年来与慈善的不解之情,郑道波以一封信的形式陈述了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做慈善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心做慈善,而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作秀。我因为是受助者,能体会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理。当初在石泉,一个捡垃圾的老太婆,她经常到乡镇机关去捡拾废旧纸杯。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都让她走;但我一看见她,就想起了我的奶奶。所以,我每天都把党政办废弃纸杯、废纸整理好,她来了我递给她。从她的眼神中,我读懂了那种获得尊重后的感激。” 本报记者 岳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