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来,她一直深爱着让人“惨不忍睹”的烧伤病区,从风华正茂的小护士到鬓生华发的烧伤护理专家,她一直坚守在临床护理第一线;32年来,她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数十次参加大型车祸及不同地区矿难的救援工作,并出色完成救援任务;32年来,她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在最脏最累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为烧伤患者再造美丽人生。她就是曾受到陕西省卫生厅通报表扬的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烧伤科护士刘喜珍。
21岁的刘喜珍第一次踏进医院工作时,烧伤科病房里凄惨的情景让她不寒而栗。看着病床上躺着的一个个残肢断臂、面目全非的烧伤患者,闻着烧焦皮肤渗出液和涂抹药水的混合刺鼻味道,她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坚持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一个夏天,烧伤科送来了因家中失火造成特重度烧伤的夫妻,烧伤面积达80%-90%,刘喜珍和同事们在充斥着强烈焦糊味的病房里迅速展开抢救,因为大面积烧伤没地方扎针。年轻的护士犯了难。时间就是生命,液体给不上一切治疗都是白费力气,刘喜珍迅速在患者肚皮上、前胸、甚至臀部这些平时根本想不到的地方寻找血管,最终在前胸的地方找到一根很难发现的血管,为患者及时输上了液体。接下来,两个大面积烧伤患者需要持续用大瓦数的灯泡炙烤创面以减少渗出,刘喜珍每2小时就要全副武装的在这种湿热、蒸烤和刺鼻的环境下为他们仔细更换全身数十块烧伤垫以防创面感染,而一次更换就得花费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每次从病房出来,刘喜珍就像从桑拿房里出来一样,从头湿到脚。“虽然很难受,但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刘喜珍淡淡地说。
1991年,在当时惊动全省的中央民族学院学生集体发生车祸的事件中,做为科室骨干的刘喜珍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时期。看到风华正茂的学生们被无情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刘喜珍忘掉了孩子,忘掉了家,一直在科室连续工作13天之久,直到烧伤病员全部病情平稳才离开。
1995年,刘喜珍成功参与了西北地区首例烧伤面积达98%患者的救治工作,使烧伤科对早期严重烧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2004年,在陈家山“11.28”矿难发生后,刘喜珍置高考在即的儿子于不顾,再次奔赴抢救伤员的第一线,并连续数十日吃住在重中之重的烧伤病区,与同事们不分昼夜地精心呵护烧伤矿工直至病员病情稳定。
2005年,韩城矿务局“4.28”矿难发生后,刘喜珍因为业务突出、工作能力强、烧伤护理经验丰富受到陕西省卫生厅指派,与其他同事一同前往参与救援工作。
在韩城进行救援时,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教授们曾对刘喜珍赞不绝口:“虽然在医疗救援小组中她年纪最大,但是她的工作态度却值得我们每个小组成员学习。”卫生厅的领导就刘喜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由于出色完成了多次救援任务,卫生厅在全省对刘喜珍的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然而面对荣誉一次次的到来,刘喜珍仍是淡淡的一句:“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