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如果想唱赞歌,就去创优、评奖的项目,如果想真正了解农民工的疾苦,就得往小项目扎。”大伟感言,现如今农民工在工地上的生活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他所在的工地,农民工与项目部工作人员住的是一样的板房,夏天还安装有空调。但他也认为,这只是针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工地,大多数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还很艰苦。
“就拿冬天取暖来说,很多人都是灌个热水袋捂着棉被就睡了。也有人凑钱买个‘小太阳’。”街边上百元的小太阳对普通人不算什么,但对农民工来说却是一笔大开销,有的农民工为了省钱会使用项目部禁止使用的电炉子。“看他们可怜,我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虽然不少项目部的板房安装了空调,但为了节省成本,这些空调基本都没有制热功能。加上建筑工地无法安装暖气,农民工冬季取暖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为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许多工程的评优、评奖都将农民工的住宿环境列入了考察范围。以陕西省文明工地评选为例,验评表中的第四部分就对宿舍各项规格有着明确的标准。其中第二条规定,宿舍建筑不达标,冬季无取暖夏季无降温措施扣8分。
“但这只是考核标准之一,并不是强制要求,一些小工地根本不会将这些放在眼中。不过住在集体宿舍还算不错了,自己租房住的人条件更差。”对此大伟感到很无奈。
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曾下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对农民工住宿条件做出具体规定。然而,近年来这一指导意见在一些地方落实还不到位。
逐渐缩小的“栖息地”
随着西安逐渐加快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步伐,加上周边有大量在建项目,西安市木塔寨一度成为农民工的热门聚居地。
每到下班时间,木塔寨村口格外热闹。农民工邵建华路过村口时,在一家出售二手衣服的地摊儿前停驻了一会,兴奋地在棉衣堆儿里扒出一件过膝大衣,和周围的人一样,脱去外套便试。交钱,走人。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八成新,20块,还不错吧。”邵建华笑着说。
邵建华是陕南人,今年45岁,和几位工友在村里合租了一个小房间。8平米,2张床,每月租金350元。这么便宜的租金,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空间拥挤不说,窗户与另一栋楼相隔不足20厘米,采光都是问题。但邵建华和工友却住得很开心。“好坏都算有个窝嘛。”
由于城中村没有暖气,邵建华冬天取暖只能靠一台2000瓦的电炉子,即便是这样,面对高昂的电费,这台电炉只有天气特别冷时才能“一展身手”。当被问及怕不怕造成火灾隐患时,邵建华摆摆手:“不会的,开的时候人都在屋里。”
由于农民工住宿随工程不断迁徙,许多人不愿受租房至少三月起租的限制而选择城中村的日租旅馆。每天5元一个床铺在城中村中也很受欢迎。
不过邵建华对日租旅馆的印象不太好,“人多、味道大,主要是丢东西。”刚来西安时,邵建华就住在日租旅馆中,下班回来发现卷在被子里的200元钱不见了。为此他懊恼了很久,自那以后他尽量与工友合租。在他看来这样更加安全,居住环境也好些。
城中村,这个在常人眼中脏乱差的区域,恰恰给农民工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态体系”,对于想省钱对物质又要求不高的农民工来说,生活的基本所需都可以在这里以最低廉的价格得到。然而城中村改造却使这个外来务工者的“栖息地”逐渐缩小。目前,《城中村改造方案批复》中前两批改造名单加起来就有99个城中村,这些城中村的改造无疑会给邵建华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带来困扰。
“总不会拆得没房住吧!”邵建华似乎从没想过没有城中村的日子会是怎样,但他还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回家种地。而这也将会是大多数农民工无奈的最终选择。
外来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却一直徘徊在城市边缘。要想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仅仅靠几条不明确或是未能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有关人士呼吁,在现有条件下,政府尽可能地给予他们与城市社区居民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尤其是在餐饮与住宿等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方面,提供人性化、规范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农民工的人,温暖他们的心。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