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河道工程
近年来,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院在省江河局和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新老班子团结务实,抢抓机遇,强化经营,细化管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按照“以项目开发为中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为重点,以项目管理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依托,以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单位和谐为目标,逐步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勘测设计企业”的既定思想,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多项工作开创历史先河,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良好的良好势头。
开拓市场 以质量求生存
2006年开始,随着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市场同样发生变化,国债投资锐减,行业项目大大减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原本依托渭河流域管理局的河道整治设计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设计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统一思想,及时调整了项目开发战略,紧紧围绕项目研发这一中心工作,细分市场,准确定位,主动出击。
依据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目标,将专业研发的方向定位在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依据国家的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将信息开发的对象前移,向项目的前期工作倾斜,向地方市县倾斜;依据陕西省“陕北跨越发展、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将项目开发的工作重心定位在陕北。准确的市场定位为设计院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凡大的合同项目院领导必定亲自去洽谈,分片包干的联动式经营开发策略取得成效;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以数字化、表格化、信息化的规范行为,促使“以内促稳,以外促活”和“战略联盟,发挥协同效应”等理念的实现。同时,注重收集客户信息,加强统计分析和账款回收工作,要求市场经营人员编制月度项目信息收集统计表、合同月报表、月度账款回收计划等各类表格,通过对合同(规模、区域、数量、技术含量)的数理统计分析,及时调整经营方向,预测经营态势,提高了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建设市场管理规定,在依法经营前提下,做好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获得陕西省发改委批准,使设计院企业所得税降低了10个百分点,提高了财务的服务能力和调控能力。
拔河比赛
规范制度 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是建立企业和谐关系的关键。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试算调整,经过一届二次职代会通过,在2009年初,出台了《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薪酬分配办法》。《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全面归顺了对人员招聘、录用和考核,着重规范企业与员工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员进出机制,使人力资源管理迈上科学的台阶,打破了建院10几年来人事管理的“瓶颈”。《薪酬分配办法》突出了企业的特点,强化了企业贡献与报酬相匹配的基本原则,既达到了留住人才的目的,又实现了保证公平的原则,是院薪酬管理改革的重大进步,对设计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过全面策划,通过领导干部先学,中层骨干培训,以项目管理的办法编写,征求意见、专家评审、修改补充、管代及最高管理者全面把关,12月份完成了2008版质量体系文件的换版修订工作,并于2010年元月发布实施。本次修改做到既满足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和规范,更贴近于我院的实际、更易操作,彻底解决了贯标与实施两张皮的现象。同时补充完成了《设计成果执行质量体系文件检查及处罚规定》、《产品质量事故处罚规定》、《零星小项目执行质量体系文件办法》、《院外设计成果核查暂行规定》等,使质量管理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质量管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这些关键性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依法行政的能力,成为构建和谐设计院的核心保证。
用制度促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
设计院在认真分析自身“成本、工期、服务”三大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细管理、精心设计、精诚服务”的三精理念。重点强化了三线四会、四总一员,形成以主管生产院长、室主任、专业组长为主的生产协调线。严格各级校审人员责任制,逐步推行分专业校核人员的质量控制线。不断强化“月度工作计划检查会、月度项目进度安排会、季度经营工作会、院务会”四会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全院开展“质量年”活动,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版修编和修改《项目管理办法》为契机,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贯彻为主线,强化质量记录的检查、重点加强过程校审环节,加强成果出案前检查把关。对严重质量问题严肃处理,确保产品质量。加强项目的检查、统计、分析工作,对项目进度、产值实行动态管理。加大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强化评审力度,将设计大纲、项目策划书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细化到计算方法、细化到图纸的大小、数量,极力减少项目负责人的压力。对重大项目设计成果,院领导坚持亲自过目审查,确保设计成果保质保量。为强化内部标准化工作,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单位软实力”为目标,在全院开展了“标准化年”活动。推行设计计算书、设计工作大纲、多媒体汇报等标准。截止2010年底,共推行了标准设计计算书及工作大纲等近百个。
今年是设计院全面落实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总结谋划“十二五”再发展的转折年、关键年,也是全院上下深入思考,谋求更快更好发展,把企业纳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挑战年。设计院适时开展了“学习提高年、作风转变年、规范管理年”活动,以建设骨干队伍,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落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为企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添后劲、增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开展“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年”活动。设计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和硬件环境的完善,加大专业软件的引进、培训、运用等方面工作,同时为了提高现有软件的使用率,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专业软件的功能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再培训,加大各个专业软件的培训学习力度,通过最终培训考核机制和记录,实现生产过程专业化,软件化,流程化。对现有的生产过程形成标准化文本,对同一规模、类型的项目形成相应的标准(设计标准、软件使用标准、计算程序标准、制图标准等),形成“传帮带”的企业精神,将每位员工都培养成各个专业技术的骨干。
经过艰苦努力,五年来设计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保证了项目的连续性,彻底摆脱了过去“守株待兔”、“吃上顿无下顿”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经营工作的可持续性。二是市场的经营覆盖面拓宽了,在巩固防洪工程设计这一特长项目的基础上,承揽的橡胶坝、水源地保护、引调水、供排水和洪评项目等,也成为设计院院工作的重头戏。三是地域效应更加明显,牢牢把握陕北“爆发式”的市场需求,在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贡献。四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重点开发关中一天水经济圈,承担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详细规划大纲等项目,开创了该院未来三年经营工作稳定的基点。五是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掀起“比、学、赶、帮”的劳动热潮,超前策划,在安全、质量、后勤保障等方面做足工作,为生产设计提供坚实保障。六是由过去提高项目总规模变为提高单个项目规模,设计费用超过百万以上的大项目逐年增多。2007年以前,单个项目过百万的不到全年任务的10%,2008年首次突破全年任务的30%,2009年占到全年任务的近一半,2010年超过了已完成项目产值的60%。七是经营指标进一步改善,提高了技术含量上的利润增长值。从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合同金额年增长不低于20%,生产产值年增长不低于15%,纳税额年增长不低于10%,人均收入年增长20%以上,客户满意率由94%提高到98%,优良项目比率由过去的不足10%提升到30%。
院工会探视生病员工
以职工为本 创建和谐设计院
设计院注重人才培养,坚持以员工满意为创建和谐设计院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组织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培训,特别是加强高端和注册师资格培训,与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办了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给参加研究生学习和注册师考试员工予以经济补助,启动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积极建立内部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每年组织员工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和困难员工档案,并对特、困、病员工实施多种补助。按政策办理了员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解决了部分中高级技术骨干的长年遗留的户口迁转等问题。他建立完善了优胜劣汰的人员竞争机制。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待岗淘汰等规定的实施,使得原本只进不出的单位人员流动了起来,“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的分配体制得以贯彻落实。
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企业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该设计院合同额年增长达20%,生产产值年增长15%,纳税额年增长10%,人均收入年增长20%以上,建立的企业与员工共赢的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为单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和完善了“五大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管理理论,鼓舞了全院职工的斗志和士气。“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省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水利厅文明单位标兵、陕西省信用体系杰出单位”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研究》获2006年度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渭河中下游河道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渭河西韩铁路桥—渭拦10区段1/万地形图测量》获陕西省第十二次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陕西省黄陵县郑家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图设计》获陕西省第十三次优秀工程设计奖(工业类),神东矿区大柳塔橡胶坝工程设计荣获省勘察设计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