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世界中,《鸿门宴》的张良、韩信告诉我们:自我营销很重要,该跳槽时就跳槽;而《三国》中的吕布的命运却揭示着:频繁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跳,未来难以预测;不跳,也许下一个就会被淘汰。在跳与不跳之间,职场人进退两难。
跳槽:希望未来不是梦
年底,“跳槽”成了众网友在微博上热议的话题。很多员工决定在年关上,为自己来年的事业勾画出更美的蓝图。然而,跳槽只是为了能加薪吗?
工作再好还是回家最好
“要不回家吧,爸妈都想你了。”挂断河南老家来的电话,张景莉做出了跳槽回家的决定。25岁的张景莉,是西安大差市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文秘,每个月最忙的就是月初跑腿报税。“刚毕业时,铁了心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可工作了两年,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回家的念头在她心中愈加强烈。
堆积如山的文件、各种报表,把张景莉本不宽敞的办公桌堆得严严实实,她的工作既琐碎又忙,每天的工作只是看文字、对数字。两年的工作经历,让她获得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更加孤独。本来还有男友陪伴,可由于工作调动,男友去了新疆,只剩自己在西安孤身奋斗,偶尔的欢愉也只是和同事唱歌、吃饭。张景莉说:“心情很低迷,尤其在晚上,特别没有安全感,很想家。”
稳定,有正式编制,这样的工作在她看来才是自己最需要的。“我已经联系好了老家的一所初中,准备去那儿实习,然后参加招教考试。”说起跳槽后的生活,她的脸上扬起笑容,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用跳槽重拾理想
寒风扫过路面,坐在办公室里的王阿莹望着窗外。发呆、做发行表、吃饭,重复机械化的程序,构成了她一天的生活。在西安解放路一家报刊发行所工作以来,活泼的她被工作打磨得有些呆板。说起跳槽,她笃定地说:“年底必须跳,这样下去是自我毁灭,没有未来。”
工作以来,朋友们送给了王阿莹一个新称号——大“表”姐,因为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电脑面前做各种各样的报表。本来日语专业的她,早将那些专业知识遗忘,工作却送给她一双“近视眼”。
谈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她好像打开了尘封的盒子,慢慢回忆着当初的梦想,说着未来的打算:“我必须跳槽,在这工作一年来,我没有任何长进,反而觉得落后了,变懒了。”她还说,平日里老板差遣她送文件,走进别人宽敞明亮的办公大厅,看着每个人都在忙碌,心里羡慕不已。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元多一点,工作中几乎不说话,自己的才华全浪费在这里。“跳槽!我要重拾自己的职业理想,不再浑浑噩噩。”
针对准备跳槽的白领,人力资源专家戴科彬说,跳槽最忌讳盲目和频繁跳槽,不能看到身边的人跳槽后拿更高的工资,自己也跟风。跳槽之前应该找几个猎头先了解一下目前行情,然后再综合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同时他提醒称,准备跳槽者还应该注意保密问题,有的人还没找到新单位呢,就已经流露出对公司的不满了,或者在洽谈新工作的时候让现在公司知道,最后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报记者 王惠玲
三招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到了年底,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危机时段。很多职业人会趁节假日,直接消失不见,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如何来挽留住人才?
帮助员工明确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需要让员工参与进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在调整战略方向,需要表明,做了什么样的调整,调整后的结果,让员工了解公司发展大计,而不是让员工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调整中将接受什么样的命运,从而在这样的不解之中选择离开。
帮助员工做职业规划。企业作为平台,职业人更多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获得自身的发展,作为企业方需要能够帮助员工知道、明确自己的选择,帮助他获得阶段性的发展,意识到自己能力发展的阶段与归属。
年度激励。除了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让员工看到在企业发展的意义的同时,还需要给予员工必要的物质上的奖励。在目前这样一个以物质利益为主导的时代,物质刺激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Hold住“饭碗”,远离危机
“原本以为换个工作会安逸些,没想到还是有很多问题。”26岁的张洋曾经在上海一家公司做会计,老板总是对财务账目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他觉得风险太大,便选择了回到西安,找了一家看起来较为规范的大企业工作。张洋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工资也定期足额发放,但是企业却一直对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保的事只字未提,他又焦虑了起来,能否继续维持这份稳定的工作是他最关心的。
不仅张洋这样的职场新人,很多身居企业要职的“金领”一族,也会被强烈的危机感困扰。据统计,90.5%的人出现过职业危机,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能够在泰然的状态下工作。
工作太忙碌,生活没规律
在外人看来,做家电批发生意的马向东俨然是个成功人士,有房有车,还有一个几十人的公司,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但是老马却有一肚子苦水。“生意上的事情太多,厂家客户都是上帝,整天不是飞就是跑,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怕堵车,老马每天6点多就离开家,家人都还没有起床,晚上应酬完往往都是深夜了,家人又都进入了梦乡。“最长的时候一个月没跟媳妇说上话。”马向东苦笑:“现在什么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都出来了,媳妇孩子也给我亮了‘红灯’,我想停,但是停不下来啊。”
没有时间休息,只好抽时间生病;没时间照顾家庭,只好抽时间吵架;没时间教育孩子,只好多掏钱找学校,不少人就这样陷入了工作的漩涡,难以挣脱。对于马向东来说,每季度找个度假村开个会就算是放松了。“不然还能怎么办?”马向东无奈道,“总不能关门不干了吧!”
竞争太激烈,随时被淘汰
前有职业天花板,后有80后追兵,假如长时间没机会向更高职位冲击,自己的性价比将一天天缩水,直到被性价比更高的80后无情替代。对70后从业者来说,随着四十岁以后体力下降,被家庭牵扯的精力更多,对出差、加班等工作逐渐不适应,竞争压力会更大。即便是技术类的领导职位,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也得不停地学习,以免被时代淘汰。在一家号称终生雇佣的外资企业内担任部门经理的赵辉的肺腑之言是:“一定要开拓视野,万一工作有变动,还有其它的选择,要未雨绸缪!”
不少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职业危机,一些不满的情绪日积月累后,突然对现在的工作备感厌倦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要了解自己对工作的匹配度。”北师大许燕教授指出,假设一个工作岗位要求10种能力,如果已经具备了8种能力,那么就应该考虑能否通过学习的途径把另外两种能力补齐。
工作枯燥、辛苦是职场人士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很多人选择了跳槽,甚至转行去干自己完全陌生的工作,结果丢了专业、丢了经验,工作上能干但是干不好、干不精,更谈不上是业务能手。虽然遇到职业瓶颈、工作与专业不符等问题,可以通过跳槽来解决,但也不是全用这一服“药”来治疗各类职业疾病,而要对症下药、各取所需。
对于已经进入职业发展正轨的人,某广告公司人事总监的王庆波建议:“最稳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本事的人是不愁没饭吃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人才折旧’”。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