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三十年前的腊八粥

2023年09月16日

文/刘碧峰

30年前,我还是西府农村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虽然往事如烟,但那时冬天的寒冷我是刻骨铭心的。那时农村采暖全赖蜂窝煤炉和火炕。可能有挨冻受冷的缘故,所以那时感到冬季十分漫长,总熬不出头,因而一过阴历腊月,“腊八”这样的节令都让我期盼。

在30年前那漫长寒冷的冬季,我们农村人早饭一般都是稠玉米糁子就凉拌红萝卜丝、油菜叶和腌洋生姜之类,小学生的我饭后还要拿几块玉米面饼子路上吃。日复一日的玉米吃得我嘴里寡淡无味,以至后来见了玉米胃就发酸。现在城里人反过来推崇玉米等杂粮,但我仍对玉米、红薯等杂粮提不起兴趣。你想,一天到晚玉米糁子、玉米饼子、玉米面发糕、玉米面掺和少许麦面的“节节面”,翻来覆去地吃,能不烦吗?

所以一个寒风凛冽、冷气逼人的早晨,一群孩子饥肠辘辘地上完两节课跑回家吃饭,一看端在碗里的是稠嘟嘟冒着热气的糯米粥,一尝嘴里有甜甜的、黏黏的从未吃过的香甜,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和高兴!他一整天甚至连续几天都会因这碗粥而心情畅快。

这就是奶奶精心熬制的“腊八粥”。它是30年前,甚至再后推10年我印象中一年里只能吃到一次的美味粥饭。现在听来不可思议,因为只要你想,随时喝上八宝粥毫无难度。城市里早餐摊点上八宝粥已是长年供应的主打品种;超市货架上不同品牌的听装八宝粥也琳琅满目。

稍大一些我也听说过腊八喝粥的来由,都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无形增添了腊八喝粥的文化内涵。就像每逢冬至吃饺子一样成为人们遵循的民俗。

当然30年前,农村人对熬制腊八粥的认真甚至虔诚,我是记忆犹新的。奶奶总要提前一两个多月便“上县”(西府人对去县城赶集的俗称),买大枣、花生米、葡萄干、银杏等所谓的“八宝”配料,而且因为有些一时买不上,还要不止一次地托乡邻捎买,陆续买齐。这些“八宝”在我小时候那个年月十分稀罕。为防我偷吃,奶奶为藏这些小包小袋里的东西没少和我“捉迷藏”。她越是东躲西藏,越激起我对它们的惦念。直到腊八这天,这些我朝思暮想的“宝贝”们荟萃于一碗,飘逸着香气,顿感天下没有比这更好喝的粥了,我岂不兴奋?能不敞开肚皮吗?以至于我喝光自己碗里的腊八粥,觊觎爷爷的碗而最终失望后,还很不懂事的我看着同样被舔舐得精光的爷爷的饭碗时,竟无意中脱口而出:“你的‘狗食钵钵’也净得很!”不想这句话顿时招来奶奶的白眼和爷爷的恼怒。事后我才知道刚刚学会的“狗食钵钵”这句话是我们西府骂人的俗语。

岁月悠悠、时过境迁,我仍记得30年前腊八粥的香味,那诱人的色泽,飘逸的香气,还有奶奶递碗给我时饱含慈爱的神情。

上篇:父亲的老相机
下篇:南国的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1/2012010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1/09/15813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